德蕾莎修女 | 三分鐘認識提供窮病交迫者希望的奉獻者

發佈 2024.06.07 |更新 2024.08.23

西元1952年德蕾莎修女開始收容垂死的人,照顧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窮人,讓他們可以有尊嚴且平靜的走完人生。由於德蕾莎修女的奉獻精神,西元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但她希望挪威政府可以取消國宴,因為一場國宴可以讓很多窮人吃飽,後來她還將諾貝爾獎牌賣掉,收入所得全都捐給了窮人...

社會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像是窮人、病人和為戰爭所迫害的人,但有些人透過自己無私的奉獻和強大的能量,為這些人提供幫助,德蕾莎修女就是其中之一。

西元1910年德蕾莎修女出生於北馬其頓,當時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當中。父親是一名富商,相當積極參加反土耳其的運動。由於父親在德蕾莎8歲的時候過世,母親獨自撫養三位孩子。德蕾莎後來到克羅埃西亞的學校讀書,當時接觸到天主教學生會,宣揚到外地傳教,12歲的德蕾莎決定要到外地去幫助窮人。

在15歲的時候,從神父的書信當中瞭解到印度的狀況,受到相當大的感動,決定要前往印度。德蕾莎成年之後決心要一輩子奉獻給天主,前往愛爾蘭的修會修行,後來被派到印度加爾各答的教區。

西元1940年代德蕾莎修女在教會中學擔任校長,但那是當地的貴族學校,她發現學校周邊都是乞丐、流浪漢和痲瘋病患,讓她對於這樣不協調的環境十分困擾。德蕾莎修女西元1948年寫信給羅馬的天主教總會,希望能成為一個自由修女行善。

羅馬教會同意了,德蕾莎修女接受了護士的訓練,後來成立給貧窮兒童就讀的學校。一開始因為有太多的人需要救助,但資金不夠,困難重重,可是後來很多人被德蕾莎修女的善行感動,開始提供金錢、場地、資源和設備,而且還有她過去教過的有錢人家的小姐。

由於有越來越多人跟隨德蕾莎修女,1950年她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衣服是印度社會最底層的「吠舍」所穿著的白綿紗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她們的制服。修女會的服務信念是貧窮、貞潔、服從,還要為最窮苦的人服務。

西元1952年德蕾莎修女開始收容垂死的人,照顧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窮人,讓他們可以有尊嚴且平靜的走完人生。羅馬天主教會後來同意修女會可以在印度以外建立修院,德蕾莎修女積極的拓展海外的慈善工作。

除了垂死之人,後來德蕾莎修女將收容之家開放給吸毒者、娼妓和受虐婦女。德蕾莎修女也積極的救助為戰爭而受苦的百姓,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爭中,她走入了戰場,讓交火的雙方主動停火,等待她將平民疏散之後再開始駁火。

由於德蕾莎修女的奉獻精神,西元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但她希望挪威政府可以取消國宴,因為一場國宴可以讓很多窮人吃飽,後來她還將諾貝爾的獎牌賣掉,收入所得都捐給了窮人。

獲獎後的德蕾莎修女繼續在全球從事慈善事業,她在全世界一百七十個國家中設立了超過八百所的救濟院、一百多間痲瘋病中心、上千家的巡迴診所,還有照顧愛滋病者的中心。為窮人中的至苦者奉獻,超過五千位修女後來也追尋她的腳步。

德蕾莎修女Mater Teresia小檔案
 

國籍 | 印度共和國(印度)

身分 | 修女、傳教士

生日 | 西元1910年8月26日

卒年 | 西元1997年9月5日

🎬學習知識+

垂死之家: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垂死之家(The home of dying)」,讓臨終者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有機會起死回生。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也能平靜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垂死之家 Picture by Salparadis / Shutterstock.com

作者 /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國和加拿大生活過。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華文朗讀節策展人,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摘錄自時報出版《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典範聖賢篇】》
► 購書連結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