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Bacaro小酒館之旅:體驗在地人的Life Style
發佈 2025.07.31 |更新 2025.07.31
重遊威尼斯,作者遠離人潮觀光景點,走入Canareggio區,沉浸在 Ghetto 的歷史氛圍與Bacaro小酒館文化中,品嚐Ombra美酒與Cichetti小吃,體驗最地道的威尼斯日常。
「當你迷失在威尼斯的小巷,才是真正地找到自己。」
重返歐洲的起點:威尼斯
「歐洲的客廳」——威尼斯,一直是全球旅人造訪義大利時不可錯過的一站。對我而言,它不只是觀光勝地,更是我初次踏上歐洲土地的起點,是讓我種下「旅居義大利」念頭的那座城市。
從米蘭搭乘火車前往威尼斯,僅需一至兩小時。當列車緩緩駛離帕多瓦(Padova),沿著延伸至海上的鐵道前行,那一刻,彷彿置身《神隱少女》裡的海上列車。這趟既熟悉又令人悸動的旅程,預示著我將與這位闊別近六年的「亞得里亞海的女王」重逢。
走出 Santa Lucia 火車站,那座被運河擁抱、令我魂牽夢縈的城市再次映入眼簾。車站前方,San Simeone Piccolo 教堂靜靜佇立,宛如老朋友般迎接久別重逢的我。從這裡,重遊威尼斯的旅程,正式啟程。

San Simeone Piccolo教堂 圖/Shutterstock
為什麼選擇住在Canareggio區?
威尼斯整個島嶼形狀宛如一條魚。這次我停留了兩天半,雖然本島的住宿費用遠高於 Mestre 或 Marghera,但為了避免趕末班車的匆忙,我選擇了位於「魚背」—Canareggio 區的學生宿舍 Casa Studentesca Santa Fosca。推開房門的那一刻,彷彿回到了六年前的住所,室內依舊保留著濃厚的老威尼斯風情—橫樑交錯的天花板、向外推開的窗框,讓人心頭湧上一股懷念的暖意。
來到威尼斯旅遊,除了走訪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勝之外,這次因為再訪的緣故,我將大部分時間投注在較為小眾的景點探索上。
Ghetto區的沉靜與記憶
Canareggio的Ghetto區格外特殊,且帶有幾分沉重悲傷。這裡曾是二戰期間猶太人被隔離的場所。從火車站出發,沿著運河左側直行,過了第一座橋右轉,穿過一處狹窄的小門廊(Sotopòrtego),彷彿踏入另一個世界。眼前的房屋色彩斑駁、建築老舊,街道靜謐而安詳,遠方偶爾可見憲兵駐守。那天,我巧遇一戶猶太家庭在戶外慶祝,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一絲複雜卻真摯的溫暖。
巧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此行恰逢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及當月的第一個星期日,除了參觀聖馬可教堂旁的國家考古博物館,我還特別走訪了兩處令人驚喜的展館:
臺灣館:無信仰與光明燈牆的衝擊
今年依舊設於總督宮旁的普里奇歐尼宮,主題為「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一踏入展區,映入眼簾的是以「科技島」為核心的設計理念,並從「效率」、「科技」與「控制」三大面向,呈現「智能」對臺灣社會空間與環境的深刻影響。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那面閃耀著光芒的「光明燈牆」,讓人久久難以移開視線。

「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照片/國立台灣美術館

光明燈牆
立陶宛館:百年枯木下的建築沉思
位於威尼斯「魚尾巴」地區(Zaccaria)附近的一座教堂內。踏進教堂,入口處那株百年枯木似乎默默訴說著自然與建築的對話。策展團隊以環繞著大樹的建築模型為主軸,傳遞出「將自然融入當代建築」的深刻思考。

百年枯木傳達將自然融入當代建築的深刻思考

受大樹圍繞與圍繞大樹的建築模型
重溫Bacaro小酒館巡禮
離開威尼斯的前一天,我決定來一場久違的 Bacaro Tour(小酒館巡禮)。義大利以 Aperitivo 文化聞名,而威尼斯則有自己獨特的“Ombra”文化。Ombra 在義大利文中意指「陰影」,但在威尼斯方言裡,卻是「葡萄酒」的代稱。相傳在14至15世紀,威尼斯作為海上貿易中心,商人與工人黃昏後習慣「喝一杯」;而聖馬可廣場的酒販為了讓酒保持涼爽,常將酒桶搬到鐘樓的陰影下,久而久之,“Ombra”便成了葡萄酒的專有名詞。

Cichetti 圖/Shutterstock
美酒自然少不了美食。飲著 Ombra 的同時,總會搭配稱為"Cichetti"的小吃。當你在Bacaro閒逛,總能看到一排色香味俱全的Cichetti,類似西班牙的 Tapas。主要品項多為麵包(Crostini)搭配各種海鮮料理,如 Baccalà mantecato(鱈魚泥)、Sarde in Saor(醋漬沙丁魚),還有 Mozzarella in carrozza veneziana(威尼斯炸莫札瑞拉口袋吐司,裡頭通常塞著提魚)、炸海鮮,甚至是 Bovoletti alla veneziana(涼拌蝸牛)等。威尼斯的小巷在這時段總是熱鬧非凡,充滿了「站著喝酒、快速社交」的人潮。起初我對此感到些許不自在,但入境隨俗後,也漸漸享受其中的樂趣。
推薦酒館清單
這次的Bacaro Tour我依然鎖定熟悉的Canareggio區,從大街一路往北的小巷「Fondamente dei Ormesini」前進,特別推薦以下幾家:
1.Camin Storto (Strada Nova, 2208, 30121 Venezia VE):外觀與裝潢樸素不起眼的小酒館,卻用料紮實。六年前房東帶我來過,六年後的滋味依舊令人難忘。

給料實在的 Bacala Mantecato — Camin Storto
2.Estro — Pane e Vino(Fondamenta dei Ormesini, 2831, 30121 Venezia VE):走微精緻路線的Bacaro,店內不供應Spritz,而專注於小眾的紅、白及氣泡酒。Cichetti選擇較少,卻對Baccalà的烹調極為專精且多樣。

Estro — Pane e Vino
3.Al Timon (Fondamenta dei Ormesini, 2754, 30121 Venezia VE):自六年前便成為我的心頭好。該店也不提供Spritz,我極力推薦他們自釀的"Ombra",每杯僅3歐。除了多樣的Cichetti,晚餐時段還能享用大份量的烤牛排與烤蔬菜,非常適合三五好友聚餐。

Al Timon 圖/tripadvisor
海味中的思念
在臺灣出生長大,海鮮一直是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威尼斯的料理正巧撫慰了我對海鮮的渴望。我想,威尼斯不只是聖馬可廣場、里亞托橋或水上貢多拉,更讓我魂牽夢縈的,是在 Bacaro 裡,一杯 Ombra 配上一口Cichetti,那份交會,讓我與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對話。
延伸閱讀 比想像中更奢華!義大利馬特拉洞穴飯店住一晚像拍電影
《FAQ:威尼斯》
Q1:威尼斯自由行建議住在本島還是Mestre?
若預算允許,建議入住威尼斯本島,能省去通勤時間並感受更完整的在地生活氣息。雖然Mestre(梅斯特雷)或Marghera(馬爾蓋拉)住宿較便宜,但晚上趕車回本島可能影響行程彈性。
Q2:什麼是 Bacaro Tour?威尼斯特有的小酒館文化?
Bacaro是威尼斯的在地小酒館,提供價格親民的葡萄酒(當地稱為"Ombra")與各式小吃(Cichetti)。Bacaro Tour 指的就是在傍晚時段,一家家巡訪這些小酒館,邊喝邊吃,享受威尼斯居民的日常社交文化。
Q3:威尼斯有哪些隱藏版景點適合第二次造訪?
若已走過聖馬可廣場與里亞托橋等知名景點,不妨探索Canareggio區的猶太人舊區(Ghetto),這裡保留了許多歷史記憶與寧靜巷弄,也能深入感受威尼斯的多元文化與人文氛圍。
Q4:威尼斯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展覽或文化活動?
威尼斯每年都舉辦許多國際級展覽,包括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奇數年為建築展、偶數年則為藝術展,聚焦全球當代議題。除此之外,威尼斯國際影展、音樂節與舞蹈節也吸引世界各地藝文愛好者,是結合旅遊與文化體驗的絕佳機會。
《重點摘要》
這篇散文記錄了作者重遊威尼斯的旅程,不以觀光為目的,而是在熟悉的 Canareggio區停留兩天半,探索Ghetto區的歷史與在地猶太文化。最動人的篇幅落在Bacaro Tour; 威尼斯特有的小酒館文化,作者細數心頭好酒館,從Ombra葡萄酒到道地Cichetti,展現一種「站著喝、吃著聊」的城市節奏。旅程中恰巧遇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也順道走訪臺灣館與立陶宛館,為這趟散策增添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