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之所以美 | La Habana

發佈 2024.02.04 |更新 2024.06.06

馮迪索在古巴飆車的背景絕不是建構出來的,它就在那屹立百年,用它最美也最殘破的姿態。我從沒見過生機勃勃的廢墟竟是如此的耀眼,整區的破壁殘垣卻充滿生氣...

2016年底,一代政治巨擘殞落,他就是古巴的革命領袖斐代爾.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而我在2017年,終於坐車北上,從坎昆飛到哈瓦那,一探這奇幻帝國的真實面目。(當時的執政者是勞爾.卡斯楚Raúl Modesto Castro Ruz,斐代爾.卡斯楚的弟弟,而他於2021年正式退休,結束卡斯楚世代。)

說到社會主義,臺灣人大多直覺想到離我們最近的的那個共產黨,而也把其他共產同盟的國家同化,使得我們在追求資本主義並實踐的當下,難以去細想社會主義的真義,反而直接給他們貼上了標籤。來到古巴,算是暫時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看看別人的歷史了解左派和右派,了解革命和經濟制裁。

哈瓦那舊城區果真如電影場景一般,老爺車穿梭其中的畫面令我不禁驚呼:「天哪!這就是《玩命關頭八》的場景啊!」

馮迪索在古巴飆車的背景絕不是建構出來的,它就在那屹立百年,用它最美也最殘破的姿態。我從沒見過生機勃勃的廢墟竟是如此的耀眼,整區的破壁殘垣卻充滿生氣:斑駁牆面妝點著的花草植栽、居民的吆喝談天聲、馬路上五○年代的老爺車,還有晒衣竿晾晒的衣物在藍天裡徜徉……,每一景都是絕色,絕不愧於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名。

歡迎來到哈瓦那老爺車博物館

然而這些美卻也美得諷刺,17世紀西班牙殖民時的歐風建築還在,五○年代的老爺車還在,這些活歷史都在控訴非倫常所為的經濟制裁。古美的關係或許可以從18世紀了解起,當時的歐洲殖民主義漸漸走向尾端,美國門羅總統發表宣言表示不希望美洲再被歐洲介入,但美國覬覦古巴從18世紀就可被窺探,美古的貿易出超十分驚人,古巴對美國來說,是怎樣也不肯放棄的金雞母。

陳小雀老師的《魔幻古巴》就細細地訴說古美關係,馬蒂(José Julián Martí Pérez)身為古巴獨立運動的領頭羊十分的有遠見,在發起獨立運動想帶領民眾脫離西班牙統治的同時,也意識到美國正虎視眈眈的觀望。就在馬蒂死後不久,果然美國藉故挑起美西戰爭迫使古巴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即使日後承認了古巴獨立,仍扶植了魁儡政權持續干涉內政和侵占礦場蔗糖等企業。自由經濟市場是資本家的天下,財閥的手段造成古巴貧富不均,財富過於集中而使得革名口號升溫。而後,才是眾所周知的革命型男切格瓦拉和大鬍子將軍卡斯楚的世界。

卡斯楚政府大刀一下斬斷了美國在古巴的經濟收益,收歸了原本美國掌握的40%甘蔗田,90%礦場、養牛場和80%的公共事業,總計250億美元。這不是反美,而是拿回應有的權利,但卻使美國於1961年和古巴斷交,並對古巴實行經濟、貿易和金融封鎖,還發動一連串外交和軍事攻擊,比如豬玀灣事件。豬玀灣事件可以理解成美國他安排在美流亡的古巴人受訓後於豬玀灣發起進攻,這起入侵古巴事件雖敗北,卻導致了古巴和蘇聯正式宣告同盟,卡斯楚也宣布走向社會主義,而引發之後電影《驚爆十三天》內所闡述的的古巴飛彈危機。之後,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兩國交惡直至今日仍是非常敏感的關係。

親走一遭古巴,徹底理解經濟制裁的影響,這裡的物資貧乏,沒有新車和零件進口,外表華美的老爺車金絮其外敗絮其中,拋錨的隨意一瞥就有一輛;駕駛早已熟能生巧,扳手敲打一番後又繼續載客上路了,這絕對不是偶發事件。餐廳和賣場的品項乏善可陳、新鮮肉品是稀缺,而雞蛋牛奶只有少量配給;在臺灣賣得香氣四溢紅翻天的古巴三明治大家都不曉得,原型其實是酸餿的火腿帕尼尼!就連常見的義大利麵都要煮得軟爛膨大來增加體積,配菜也僅是加工肉品和成品粗糙的手製起司。古巴,從來都不是美食的天下。

堅決不低頭的卡斯楚一任近60年,這期間他的傳奇事蹟不斷,甚至包含美國在冷戰期間陸續的暗殺行動,英國紀錄片更揭露「暗殺卡斯楚的638種方法」。他在國內興辦免費教育和擴展醫療體系,盡力彌補共產制的不足;古巴的老師和醫生比例之高,約每16人就有一人是醫生,此高水準的醫療在拉美和國際間貢獻良多,常派出支援;又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古巴醫生就被派往義大利協助。由於免費的教育使得人人都有受教權,不管身份位階,即便衣衫襤褸的老年人都能恣意的享有一份閱讀的平靜。強化了社會主義的核心。

古巴在蘇聯解體後曾有一度十分艱困,民不聊生,但卡斯楚仍堅持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向美國的壓迫說不,直到歐巴馬在2009年訪古並宣布關係正常化。政治人物總不是完人,但相比於《震撼主義》一書列出不勝枚舉的於十九世紀後,因美國資本家集結各財閥和藉由軍事介入而動盪的拉美國家們,卡斯楚所領導的古巴反而是很個特別的存在。在被經濟凍結後古巴仍能平安的熬過11任美國總統任期,也不像拉美國家那樣頻繁發生通膨和動亂,除了最為被詬病的獨裁和各種限制外,卡斯楚的領袖魅力和治國方針已經可以被稱為拉美的一代梟雄。

哈瓦那又美又多變,走過哈瓦那舊城區,親眼見證殖民時期保留的修道院、碉堡以及獨特的古巴藝術;探進中央區的小巷,殘破頹廢的住宅區人聲鼎沸,走進小店買一罐經濟制裁後而衍生的土製可樂,喝一口體悟生命的韌性;夜晚踏進半露天酒吧,喝上一杯海明威最愛的mojito融入古巴音樂裡,享受古巴人民對生活的盼望。

然而隨著自由經濟開始,已有越來越多的建築將重建,古巴人也各個露出資本的野心,或許從殘壁中冒出新芽的美麗在未來將不復見,最終只能像歌詞「Havana, ooh na-na~Half of my heart is in Havana, ooh-na-na」只剩追憶。

至此我才明白,原來古巴殘缺的美之所以是絕色,是因為這是古巴人民的骨氣。


作者 / Soy Mavis

念過病毒學,卻到了登革禽流感肆虐的拉美;念過寄生蟲,卻吃了當地人的生螺肉和淡水生魚;念過病理血液生理學,眼睜睜看見貧病如何殺死當地人,卻又被他們對死亡的坦然而撼動。走了一遭,世界才立體起來,所以決定用溫度記事,分享那些尋回生命基本的日子。


本文摘錄自時報出版《流亡拉丁美洲》
購書連結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