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 | 我在梅如卡見證了沙漠觀光演化史

發佈 2024.04.12 |更新 2024.06.05

沙漠觀光發展初期,梅如卡提供給觀光客的住所只是簡易帳篷與小土屋。有些遊牧民族提供自家帳篷讓旅客使用,賺取住宿費。進入二○一六年,形式更加豪華舒適的白帳篷出現了,宛若將五星級飯店搬到沙丘,遊客趨之若鶩,供不應求。

沙漠觀光發展初期,梅如卡提供給觀光客的住所只是簡易帳篷與小土屋。有些遊牧民族提供自家帳篷讓旅客使用,賺取住宿費。有些人將自家屋舍整理出可讓遊客入住的空間,並在沙丘群一帶搭建幾間小土屋,做起民宿生意。

慢慢地,觀光客不再滿足於飯店或土屋,想更加親近沙丘與曠野,一旦商機顯現,自然有人以此為業,在沙丘群一帶搭建了專門提供給遊客入住的帳篷營區,生意逐漸興盛起來。

遊牧民族將駱駝毛織成長方形織物後,每到一地紮營便以木條撐起,做為棲身的帳篷。初期觀光營區的帳篷形式簡單,接近遊牧民族的傳統黑帳篷。篷內以木條支撐,照明採用蠟燭,使用井水且無衛浴,篷內沙地僅鋪一條廉價地毯,再放上薄床墊、靠枕與毯子,入口則掛著一張地毯權充門。客人坐在回收的破舊桌椅上,晚餐是簡單的塔吉,早餐則是隔夜麵包與茶,天熱時還得邊吃早餐邊趕蒼蠅。若需要如廁,就自行在沙丘找個沒人的地方解決,洗澡洗頭得等回到村裡才能執行。

二○一一年我在梅如卡住的帳篷形式便是如此簡陋,整座帳篷營區毫無現代照明設備,抬頭才知繁星璀璨。後來想上洗手間,業主示意我往沙丘走,本想找個無人角落,卻發現月光皎潔,讓人一點兒隱私都沒有。

到了晚上,業主生起營火,眾人圍著火光唱歌、聊天、取暖,那也是整個營區最光亮溫暖的地方。夜裡,我躺在薄薄床墊上有些寒涼,掀開墊子一看,底下是廉價地毯,再掀開來看,即是沙子。我躲回被窩,帳篷外,悄然無聲。

第一次如此親近寂靜遼闊的自然,遠離現代生活,我竟有些害怕,最後在不知不覺中睡去。隔天天未亮,駱駝伕來喚我起床看日出,一睜眼,我只想開心地大叫:「天哪,我還活著!」

還記得那時我走出帳篷,一步步踏在因夜涼而寒冷的沙丘上,感受日出如何讓這世界亮了起來,暖了起來,忽地明白,原來生活可以這麼簡單,不需要那些繁文縟節或現代設備,都可以好好地「活著」。

二○一四年底,我再回梅如卡,沙丘群裡的帳篷營區數量明顯增加,設備提升,睡的床是有床架的彈簧床,也出現簡單的公共衛浴。

二○一五年,我已回沙漠定居,有天貝桑帶我到沙丘後方走走,我赫然發現帳篷營區已擴散至極為偏僻的荒野。貝桑帶我前往一座剛搭建的營區,他有位親族在那兒打工。該營區在當時堪稱創舉,一頂帳篷就像一間小套房,內附獨立衛浴,不僅有熱水可洗漱,連洗臉檯都是化石做的,架著彈簧床墊的則是美麗的鐵架,地上鋪著手織地毯,帳篷內還有木製家具,看得我瞠目結舌!

貝桑親族說,老闆下了重本投資,光將這些厚重家具載到荒野便花了不少錢,更不用說每頂帳篷都得建一套獨立衛浴,成本極高。好在這等豪華營區極受歡迎,住宿費高昂卻日日高朋滿座,讓老闆日進斗金。

進入二○一六年,形式更加豪華舒適的白帳篷出現了,宛若將五星級飯店搬到沙丘,遊客趨之若鶩,供不應求。同年,摩洛哥開放中國遊客免簽入境,數量大增的中國遊客尤其喜愛豪華白帳篷,短短幾年,豪華白帳篷沿著沙丘群外圍散落,畫分勢力範圍甚至爭奪土地等情事,不斷發生。

年過五十的哈桑在梅如卡經營一家大飯店與三座帳篷營區,約莫四十年前,他還是個十幾歲的毛頭小子,偶爾幫觀光客牽駱駝便可掙得還不錯的小費,日積月累,這份工作也讓他慢慢結交了「歐洲友人」,這些「歐洲友人」若再回沙漠,往往幫哈桑帶來更多客人。

二十幾歲時,取得家族同意後,哈桑把自家在沙丘附近的土地整理了一番,在數棵高大棕櫚樹下搭了幾頂帳篷,專為觀光客提供食宿與騎駱駝服務,慢慢攢了錢,蓋起小土屋。很快地,哈桑整個家族全投入了觀光業,小土屋逐漸拓建成附設游泳池的觀光飯店,哈桑進而擴大經營,在沙丘群搭建帳篷營區。由於飯店就蓋在沙丘群旁,一走出後門便是蜿蜒無盡沙丘,符合觀光客需求,讓哈桑不乏客源,甚至能接到歐洲旅行社與國際拉力賽的訂單。

我問哈桑在梅如卡經營飯店的感想,萬萬想不到他說:「早年觀光客的錢很好賺,現在飯店和帳篷太多了,到處都是,破壞沙漠的魅力,讓沙漠都不像沙漠了,偏偏客源沒那麼多,根本僧多粥少。」

確實,蜿蜒起伏無盡的沙丘群既是撒哈拉經典意象,更是將全球遊客吸引到沙漠的最大賣點。地方政府意識到沙漠旅遊的發展前景與危機,宣布從梅如卡村子外圍直到道斯之間的沙丘群禁止興建任何建物,以保留乾淨無痕的景觀。

然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莫不希望住宿地點離沙丘愈近愈好,最好能在身體不勞動的情況下,每日闔上眼前看到的最後畫面是美麗沙丘,隔天醒來睜開眼首先映入眼簾的依然是沙丘。「沙丘第一排」市場需求使然,飯店依然如雨後春筍般在沙丘群邊緣出現,沙丘群後方則以帳篷營區為主。

無處不在的飯店與帳篷除了破壞景觀、衝擊生態,也開始與綠洲農民爭奪水資源。


作者 / 蔡適任

法國社科院(EHESS)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第四屆(2014)首獎與第十一屆(2022)評審推薦佳作,著有《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鷹兒要回家》、《偏不叫她肚皮舞》及《管他的博士學位,跳舞吧》。此時旅居摩洛哥,開辦「天堂島嶼」民宿,戮力推動撒哈拉深度導覽、生態旅遊與沙漠種樹等行動,以回應氣候變遷下的我們的時代。FB:「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本文摘錄自時報出版《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
購書連結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