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聖「千利休」如何把喝茶雕琢成一門美學之「道」?

發佈 2024.10.03 |更新 2025.01.05

因為珍惜相聚的時光,以一期一會的精神竭誠款待賓客。京都能夠成為旅人體驗日本文化的首選,千利休確實功不可沒...

由「技」至「道」,賦予飲茶文化新內涵

為何日本的飲茶文化能冠上道字,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精神呢?從「技」到「道」的轉變過程,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新的精神內涵,成為世界文明的組成部分,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復旦大學徐靜波教授認為:「日本在中國文化的培育與催化之下,逐漸形成非常成熟的、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如今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確實已經具有不同於中國文化的獨特因素,包括它的精神內核、價值判斷和審美理念。過多注目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忽略日本文化本身的特點,也是有失公允。」

日本從點茶的技藝到茶道的轉折點,是室町時代的村田珠光提倡的「侘茶」。他曾經向一休禪師參禪,得到「佛法亦在茶湯之間」的感悟。

延伸閱讀 金旅獎四國全境列車:伊予灘.黎明序章.千年物語

長久以來,茶是名流貴族的娛樂,茶器亦崇尚中國傳來的名貴器物。村田珠光提倡消弭和漢之分,不再獨尊唐物,也使用日本製作的茶器,將茶湯的文化傳入商賈階層。大阪堺市的商人武野紹鷗繼承村田珠光的侘茶文化,納入禪宗「本來無一物」的精神,最終由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集大成。

奠定茶道的重要後援—豐臣秀吉

千利休是十六世紀的商人子弟。他生長於現今大阪的堺市,當時是擁有武裝力量的自由貿易城市。重視貿易的織田信長帶兵進入京都,擁護積弱不振的幕府將軍重建威信,同時跟堺市的商人保持良好關係。千利休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道指南役,指點織田信長茶道的技藝與精神。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殞命之後,其部下豐臣秀吉成為主掌日本的權力者,秀吉非常器重千利休,將茶道的文化做為政治密談的空間來使用。

延伸閱讀 三井京都:日本首間開幕第一年即榮獲富比士5星評比飯店

千利休有豐臣秀吉做為後援,不僅奠定了茶道的文化,茶會的禮儀與茶室的規格擺設、茶器的審美觀。日本的茶室以四張半榻榻米為主流。入口僅有六十公分見方,稱為「躙口」,入室者必須彎腰屈膝進入,無論身分高低都不能佩帶刀劍入室,必須將佩刀掛在茶室外的刀掛,低下頭以人的身分進入茶道的世界。進入茶室之後,人人的地位平等,由主導茶會的亭主款待眾人。

有個小故事,表達了千利休的待客之道。某天秀吉聽說千利休的茶室外面牽牛花盛開,乘興而來的秀吉到了茶室外,卻沒有看到任何一朵牽牛花。既然來了不如就進入茶室喝一杯茶,秀吉彎下腰進入茶室後,赫然看到牆上裝飾著一朵盛開的牽牛花。多麼典雅又有禪味的故事啊。

一期一會,珍惜相聚的時光

茶道總給人拘謹的感覺,茶會的座位順序、茶點的吃法、飲用茶的禮儀都有講究。賓客對亭主準備的茶具、裝飾品也得有鑑賞力。在狹小的茶室裡,亭主與賓客必須放下世俗的階級,打開心胸對待彼此。一杯茶的時空之中,納入書法、繪畫、和歌、俳句、香道、骨董的美感,讓茶從「技藝」累積成為集大成的「道」。


圖/pixabay

其實,繁複的禮節,只是亭主為了不負一期一會的心意,為了給賓客最好的款待。千利休晚年的境界,呈現在草庵茶道,也就是擺脫規矩、忘掉技法、心中歸於無的境界。並且重視不造作的姿態。

千利休曾經教誨弟子茶道的七種基本態度,稱為「利休七則」:茶必須合口,添炭方式必須易於煮水,花朵必須帶有野趣,茶室必須冬暖夏涼,必須比約定時間更早備妥,不下雨也必須備傘,必須體貼同席者。

千利休的弟子聽了師父的教誨,認為這七件事平凡無奇。沒想到千利休竟然回答:「如果你能做好這些事情,那就讓我拜你為師吧。」

延伸閱讀 大阪萬博會 ‧ 櫻花二部曲

為了以一期一會之心款待賓客,除了賓客眼前能看到的細節,連賓客看不到的地方也要用心準備。台灣地區日本茶大使王文萱曾解說:點茶前,要在賓客面前將抹茶粉從名為「棗」的容器中取出。為了在看不到的細節也能下功夫,必須將抹茶粉先用篩子篩過,一勺一勺仔細地將抹茶粉裝進棗內,堆成像是抹茶山一樣的小丘形狀。如果沒有這些細心的步驟,客人看到棗裡面的茶粉凝結成塊,怎麼能夠舒服地飲用茶湯?燒炭煮水的爐也要依照季節更換,天寒地凍的十一月到隔年四月,使用砌在榻榻米底下的「爐」來燒炭,上面擺設鐵釜燒水。讓燒炭的熱氣溫暖室內的賓客。到了五月則改用架高的「風爐」燒炭煮水,讓熱空氣不要堆積在榻榻米之上。

因為珍惜相聚的時光,以一期一會的精神竭誠款待賓客。京都能夠成為旅人體驗日本文化的首選,千利休確實功不可沒。

主圖 | 夏金剛@栗林公園


作者 / 月翔

醉心日本歷史與武士文化的日語領隊導遊,日本國考通譯案內士。曾企劃「關原合戰祭觀戰團」等歷史旅行,斜槓經營YouTube頻道「月翔的戰國淺度旅行」與Facebook同名粉絲頁。著有《日本戰國這樣讀》、《日本刀劍物語》,譯有《真田三代》等作。

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三都傳奇》
► 購書連結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