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速寫「全人類的教宗」方濟各 :當過夜店保鑣、親自結帳的另類教宗

發佈 2025.04.27 |更新 2025.04.29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cus)曾公開表示,他珍藏著一件「聖洛倫索足球隊」的球衣,並戲稱:「它比聖袍更貼近我的靈魂!」當聖洛倫索隊在2014年首次贏得南美洲最負盛名的「解放者盃」時,他說:「我對此非常高興,但這不是奇蹟。」這位親民謙遜幽默的教宗在2025年4月21日辭世,不只讓14億天主教徒哀悼,也讓無數非信徒為之惋惜,今天本文將花三分鐘為教宗方濟各做篇速寫…

活著不只為自己

方濟各,原名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1936年12月17日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成長於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他從小就體會到移民家庭的拚搏與節儉,他年輕時甚至短暫擔任過夜店保鏢。

1957年,21歲的他因肺炎失去一側肺葉,瀕臨死亡之際,他在病床上感受到一股神秘而深刻的召喚:生命不該只是為自己而活。

隔年,他毅然加入耶穌會,從此展開屬於靈魂的旅程。

1969年,他晉鐸為神父,並在最貧困的社區中牧靈,與底層人民同吃同住。

1998年,他被任命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他乘坐地鐵上班,親自探訪貧民窟,反對特權與鋪張,堅信教會必須「有泥土的味道」,才能真正與人民同在。

2001年,他被冊封為樞機。但即使地位提高,他依舊穿著舊鞋、住在簡樸公寓、自己烹煮晚餐。當時阿根廷正深陷經濟崩潰,他選擇將大主教府的金器出售,捐贈給貧民。這些不經意的選擇,均是成為「人民教宗」的重要伏筆。

首位歐洲外教宗

2013年3月13日,在教宗本篤十六世辭職後,他被樞機團選為新任教宗。方濟各的當選堪稱奇蹟,這是過去一千年來,首位出身歐洲之外地區的教宗。他上任時的教廷面臨多重危機:性侵醜聞、財務腐敗、內部派系鬥爭。樞機團希望選出一位能帶來新氣象的領袖,他以謙卑的牧靈風格和對窮人的關懷,贏得樞機們的信任。

他選擇了「方濟各」(Francis)這個名字,致敬亞西西聖方濟,象徵貧窮、和平與自然之愛。當晚,他首次在聖彼得大殿陽台(St. Peter’s Basilica)現身,身穿一襲白袍,低頭向群眾請求祝福,開口的第一句話是:

「晚安,兄弟姐妹們。」

"Buona sera, fratelli e sorelle."


方濟各就職典禮 圖 wiki@Fczarnowski

這句平凡溫柔的問候,瞬間拉近與全球信徒的距離,也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拒絕乘坐防彈車

方濟各是首位拒絕入住梵蒂岡正式教宗官邸的教宗。傳統上,教宗居住在宗座宮(Palazzo Apostolico)的豪華套房,擁有私人花園和專屬禮拜堂。然而,方濟各認為這樣的住所與他的使命不符。他選擇住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普通客房,每天與神職人員在食堂共進早餐,過著簡樸的團體生活,他說:「我需要與人相處,而不是被隔絕在宮殿裡。」

秉持這樣的信念,教宗方濟各常在羅馬街頭步行,與信眾握手、擁抱,他的安保人員為此頭痛不已。在2013年赴巴西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參加世界青年節時,他拒絕乘坐防彈車,改搭敞篷吉普車。對此,他幽默地說:


探訪巴西貧民窟 圖 wiki/Tânia Rêgo

「教宗若被玻璃牆困住,就像沙丁魚被困在罐頭裡,無法自由游泳。」

"A pope behind bulletproof glass is like a sardine in a can - he cannot swim freely among his people."

親自結帳的教宗

方濟各的謙遜不僅體現在重大決策中,更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點滴:

1. 親自結帳的教宗

當選教宗後,方濟各親自返回羅馬的旅館,結清自己在選舉期間的住宿費用。他提著自己的行李,對櫃檯人員說:「我得自己付帳,這是原則。」這一舉動震驚了旅館員工,也讓世界見證了他的真誠。

2. 為弱勢者濯足

2013年3月28日,他在羅馬青少年監獄(Casal del Marmo)為12名青少年洗腳,其中包括兩位女性與一位穆斯林少女。他用最謙卑的姿態,為最弱勢者帶來一絲溫暖。

2024年3月28日,身體虛弱的教宗,依然堅持在雷比比亞女子監獄(Rebibbia Women's Prison)為12位女性受刑人濯足,感動無數人淚流滿面。濯足禮代表主完全的赦免,誠心悔改,祂必拯救到底。

3. 為流浪漢開設浴室

2015年,方濟各下令在梵蒂岡廣場為流浪漢設置免費浴室和理髮服務。他說:「尊嚴從乾淨的開始。」他還邀請流浪漢共進晚餐,親自為他們服務,展現對最底層人群的關愛。

4. 與孩子即興互動

在公開活動中,方濟各常被孩子們「打斷」。有一次,一名小男孩跑上台,抱住他的腿不肯離開。方濟各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讓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繼續講道。這一幕感動了無數人,成為他親切形象的經典畫面。

5. 拒絕豪華座駕

方濟各曾收到一輛豪華防彈車作為禮物,但他堅持使用一輛二手菲亞特,稱「這更符合我的風格」。他還開玩笑說:「如果我坐進那個玻璃罐頭,怎麼跟人握手?」


2015年馬尼拉 圖 wiki/Robert Viñas - Malacañang Photo Bureau

與弱者同一陣線

方濟各的講道從不拘泥於教條,而是用通俗語言觸動人心。他曾說:「教會不是海關,應像戰地醫院,醫治傷者。」這種直白而充滿同理心的語言,讓信徒感到教宗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

"The Church is not a customs office; it is a field hospital after battle."

2015年,他在內戰中的中非共和國班吉(Bangui)開啟聖門,象徵希望與和解;

2016年,他在希臘萊斯博斯島(Lesbos)難民營擁抱哭泣的兒童,並親自帶回12名穆斯林難民家庭;

2021年,他冒險訪問伊拉克,走進摩蘇爾廢墟中的基督教堂,與穆斯林、基督徒並肩祈禱。


2014年5月在巴勒斯坦伯利恆 圖 wiki/Mustafa Bader

環境正義

2015年,他發表劃時代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強調人類須尊重地球母親,批評無節制的消費主義與科技至上,呼籲全球為生態危機負責。這份通諭成為環保運動的里程碑,聯合國秘書長盛讚:「方濟各教宗為地球發聲。」

教會改革

面對教會內部的性侵醜聞,方濟各勇敢承擔責任,公開道歉,並推動更嚴格的保護措施。雖然改革步伐引發爭議,他從未退縮,始終以「真理與正義」為指引:「我們必須把醜聞拿到陽光下,才能痊癒。」


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 圖 vvoe/Shutterstock

願意彎腰的領袖

在這個崇尚權力與冷漠的時代,方濟各用柔軟卻堅定的行動,告訴世界,真正的領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願意彎下腰,與最卑微的人同行。

方濟各在遺囑中要求,自己的墓碑僅刻上「Franciscus」一詞,不加任何榮耀與頭銜,葬於羅馬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這份遺囑於他逝世後公開,感動了無數人,見證了他用一生踐行了對簡樸的終身承諾:「我的生命,只為主,也為祂所愛的人民。」

他的光芒不因辭世而熄滅,他的精神,將繼續穿越信仰與種族的藩籬,成為世界上所有渴望愛、渴望正義的人心中的一盞明燈。

方濟各,一位真正屬於全人類的教宗。

永遠緬懷。


米蘭大教堂舉辦的紀念彌撒 圖 pcruciatti/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

2025年4月21日上午7時35分,教宗方濟各在其位於梵蒂岡城聖瑪爾大之家的住處,因中風引發心臟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8歲。殯葬彌撒於4月26日當地時間上午10時在聖彼得廣場舉行,由樞機團團長若翰·雷主祭,彌撒結束後靈柩由教宗座駕運載,多國總統、王室成員與哀悼者估計25萬人參加喪禮,典禮結束時,禮儀人員將教宗靈柩抬起並稍微傾斜,使更多人能夠看見,民眾大聲鼓掌。喪禮結束後,在聖彼得大殿響起的喪鐘聲中,教宗棺木被放上他的敞篷座車,接著座車穿越羅馬市中心駛往聖母大殿。方濟各在12年教宗生涯中捨棄大多數的教宗排場與特權,並要求身後安葬在聖母大殿,而非傳統上教宗長眠地、聖彼得大殿的地下墓穴,使他成為100多年來首位非葬在梵蒂岡的教宗。


永懷教宗方濟各 圖 wiki©Dipartimento della Protezione Civile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撰文編輯 / Cameron Wang

主視覺圖 Boris Stroujko / Shutterstock.com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