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不是包山包海!一篇搞懂三大類別與UNESCO更多無形文化清單
發佈 2025.08.16 |更新 2025.08.21
為什麼美食也能被列入UNESCO?本文將揭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外的其他保護清單,從無形文化到重要文獻,帶你探索那些不為人知的文化與自然珍寶...
說到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數人腦海裡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世界遺產名錄(World Heritage List)上的那些地標,如埃及金字塔、萬里長城、馬丘比丘、黃石國家公園……這些名字聽起來既宏偉又遙遠。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個國際組織的「珍寶清單」比你想的還要龐大許多,它不僅保護著壯麗的古蹟與自然奇觀,還守護著那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傳統習俗、歷史文獻,甚至是你腳下的土地生態?
這篇文章,就是想帶你一次把 UNESCO 的「寶藏地圖」看個清楚,打破那個「世界遺產就是全部」的常見迷思,讓你下次旅行或看新聞時,能用更懂門道的方式,走進這座地球與人類共同的記憶庫。
首先,讓我們從最核心的誤解開始聊起...
世界遺產≠所有UNESCO項目
世界遺產其實是個專有名詞,它只包含三大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複合遺產。這是依據 1972 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所產生的。
至於你聽過的其他名單,譬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名錄或人與生物圈計畫,它有各自的法律基礎與評選機制,並不屬於世界遺產公約範圍。
為什麼人們總稱所有寶物「世界遺產」?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麼想過?其實這很正常,我們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
一、媒體習慣性地簡化:為了吸引目光,媒體報導經常把所有 UNESCO 的項目都統稱為「世界遺產」,尤其是在提到美食、節慶時,這個現象更為明顯。
二、「世界遺產」的品牌太吸睛:它是 UNESCO 最早、也最廣為人知的計畫,大眾的品牌印象已經牢牢地與它綁定。
三、中文「遺產」的意義太廣泛:在中文語境中,「遺產」可以用來指任何值得保留下來的東西,導致我們很容易就用它來概括所有聯合國保護的珍寶。

日本古都京都 圖/Shutterstock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類似新聞時,不妨試著用更準準的詞彙來稱呼它們,例如:
1.「UNESCO名錄與保護計畫」(UNESCO Lists and Protection Programmes)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文化、自然與知識資產」(Cultural, Natural, and Intellectual Assets Protected by UNESCO)
延伸閱讀 你知道第一批入選的世界遺產是哪12個?
世界遺產的分類
世界遺產共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文化、自然、複合。能被列入這份名錄的,都必須具備「傑出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意思是它對全世界的人類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一、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
假想自己是一名角鬥士,當你手持短劍走進羅馬競技場時,才發現場地有多雄偉,6萬5千名觀眾的吼叫聲有多巨大,這一瞬間,你真切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歷史就在腳下。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與藝術的結晶,宛如一本凝結的時光相冊,記錄著我們從古至今的建築、重要的歷史場所以及結合自然與人造元素,反映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文化景觀。
範例
** 埃及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巔峰之作。
** 中國長城:古代軍事工程的象徵。
** 羅馬競技場:古羅馬帝國的娛樂與建築奇蹟。
** 法國凡爾賽宮:絕對王權時代的宮殿藝術。
** 日本京都:保存了多座神社、寺院與傳統街區的文化核心。

埃及金字塔 圖/Shutterstock
二、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
來到加拉巴哥群島,身邊圍繞多樣生物,不禁遙想達爾文1835年在此觀察到不同象龜的演化特徵時的震撼,促使他寫出《物種起源》,如果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傑作,自然遺產就是老天的鬼斧神工。重點在於地球本身的自然奇觀(地質與地貌)與生態價值(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棲地)。
範例
** 厄瓜多加拉巴哥群島:物種進化的活教材,達爾文的靈感來源。
**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以間歇泉與地熱奇觀聞名的先驅國家公園。
** 越南下龍灣:石灰岩喀斯特島嶼景觀,像一幅潑墨山水畫。
** 澳洲大堡礁:全球最大珊瑚礁生態系統。
** 南非桌山國家公園:以平頂山和極高的植物多樣性聞名。

越南下龍灣 圖/Shutterstock
三、複合遺產(Mixed Heritage)
清晨時分,走在馬丘比丘的石階上,雲霧在腳邊翻騰,視線剛好捕捉到印加城牆和雲層交疊,那一刻你感受到文明與山峰無聲握手,這類遺產同時擁有文化與自然價值,就像是人類與大自然共舞的典範,缺一不可。
範例
** 祕魯馬丘比丘:印加帝國遺跡與安第斯山脈景觀完美結合。
** 中國泰山:不只是自然景觀,更是帝王祭祀的文化聖地。
** 希臘梅泰奧拉:修道院懸於巨岩之上,彷彿與天神對話。
** 菲律賓巴拿威梯田:兩千年來的山地農耕智慧與自然完美融合。
** 衣索比亞西米恩國家公園:高山峽谷與古代文化遺跡共生。

衣索比亞杰拉達狒狒 圖/Shutterstock
超越世界遺產的保護清單
除了最廣為人知的世界遺產,UNESCO還有其他同樣重要的名錄與計畫,它們保護著那些「看不見」、「不易察覺」的珍寶,以及「急需保護名錄」中面臨消失威脅的傳統文化。
1.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s
你是不是也曾好奇,像法國美食或韓國泡菜怎麼會是「遺產」?其實這份名錄保護的是那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文化資產,如表演藝術、節慶儀式、手工藝與口述傳統。它保護的不是那盤菜,而是代代相傳的技藝與背後蘊含的社會價值(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eed of Urgent Safeguarding):
範例
** 荷蘭花車遊行(Corso Zundert):社區參與與花藝工藝結合的慶典。
** 京都祇園祭:擁有千年歷史的夏季祭典。
** 阿根廷探戈:融合音樂、舞蹈與文化身份的表演藝術。
** 摩洛哥阿伊特本哈杜集市傳統:古城集市的交易與文化傳承。
** 韓國泡菜文化:跨世代的飲食與社會習俗。

荷蘭花車遊行 圖 Pierre Banoori/Shutterstock
美食入選的方式
UNESCO認定的不是單一道菜,而是與該飲食相關的傳統、技藝與文化意義。
法國美食文化:強調餐飲的儀式感、餐桌禮儀與社交價值。
地中海飲食:涵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摩洛哥等地的飲食模式與農耕傳統。
日本和食:反映四季變化與節慶儀式的飲食文化。
墨西哥傳統美食:米卻肯州(Michoacán)的原住民廚藝,結合種植、烹飪與節慶的飲食傳統。

土耳其Keşkek 圖/Shutterstock
2. 世界記憶名錄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翻開《安妮·法蘭克日記》,你幾乎能聽見頁面上的文字傳出強烈心跳聲,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希望與恐懼,立刻拉近了歷史與現在的距離。這份名錄就像是人類的歷史檔案庫。它守護著那些記錄人類歷史的重要文獻、影像與檔案,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過去。
範例
** 《安妮·法蘭克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納粹迫害下的真實見證。
** 《大憲章》(Magna Carta):西方法治精神的重要里程碑。
** 《敦煌藏經洞文獻》(Dunhuang Manuscripts):保存古代絲路文明的龐大文書。

安妮法蘭克日記 圖 Bert e Boer/Shutterstock
3. 人與生物圈計畫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MAB
這不是一個遺產名錄,而是一項科學計畫。它鼓勵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透過劃定生物圈保護區(Biosphere Reserves),來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永續發展的需求。
範例
** 黃山生物圈保護區:結合自然景觀與文化旅遊的山區生態系。
** 塞內加爾尼奧科洛-科巴國家公園:西非最大國家公園之一。
4. 其他計畫
想像你走在成都老巷裡,街邊流動的香氣是煎、滷、煮的交響,這座「美食之都」其實也是一份活在當代的 UNESCO 創意城市名錄裡的文化資產。
創意城市網絡(Creative Cities Network)
** 音樂之都維也納(Vienna, City of Music)
** 美食之都成都(Chengdu, City of Gastronomy)
.jpg)
音樂之都維也納 圖/Shutterstock
全球地質公園(Global Geoparks)
** 英國巨人堤道海岸與公園(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
** 中國丹霞地貌地質公園(Danxia Global Geopark)
** 希臘萊斯沃斯地質公園(Lesvos Geopark)

英國巨人堤道 圖/Shutterstock
結語:為什麼這對我們很重要?
現在你已經是 UNESCO 的「珍寶分類專家」了!下次當朋友再跟你說「某個地方被列為世界遺產」時,你可以多問一句:「是有形還是無形?是世界遺產還是世界記憶?」這個簡單的提問,不僅能展現你的深度知識,也能幫助更多人釐清這些重要的概念。讓我們一起用更精準的語言,傳遞對地球與人類文化資產的珍視。
重要官方網站
• UNESCO官方網站(UNESCO Official Website)
• 世界遺產中心(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 人與生物圈計畫(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世界遺產FAQ
Q1: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不同?
世界遺產主要保護有形資產,例如建築、古蹟、自然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則保護無形的文化傳統與技藝,如舞蹈、節慶、手工藝,即使是美食,保護的也是其背後的烹飪技藝與社會文化意義。
Q2:為什麼美食會被列入UNESCO名錄?
美食本身不會被列入名單。UNESCO認定的是與飲食相關的文化傳統、技藝與儀式,例如法國美食的用餐禮儀、日本和食的節慶意涵,或是韓國泡菜的製作與分享習俗。這些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Q3:不是世界遺產的UNESCO項目,保護地位就比較低嗎?
不。每一項UNESCO名錄或計畫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與標準,其重要性並無高低之分。例如,世界記憶名錄對文獻檔案的保護,與世界遺產對古蹟的保護同樣重要。它們只是在不同的公約或計畫下運作。
Q4:台灣有沒有被列入UNESCO的名單?
由於政治因素,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因此目前沒有任何地點或文化項目被正式列入UNESCO的任何名錄。但台灣部分學者和團體會參照 UNESCO 的標準,將具備類似價值的地方或文化視為「潛力點」進行保存和推廣。
Q5:UNESCO的保護項目是永遠不變的嗎?
不。所有UNESCO的保護項目都需要定期檢視。若一處遺產因天災、人禍或管理不善而面臨嚴重威脅,可能會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甚至可能從名錄中除名,例如德國德勒斯登易北河谷(Dresden Elbe Valley)曾因興建新橋而被除名。
本文摘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保護名錄遠不只是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世界遺產專指具傑出普世價值的文化、自然、複合遺產三大類,而其他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的傳統與習俗)、世界記憶名錄(珍貴文獻檔案),以及促進永續發展的人與生物圈計畫,都屬於獨立但同樣重要的保護項目。釐清這些分類,能讓我們以更全面的視角理解人類與地球的豐富遺產。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編輯整理 / Camero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