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追求芭蕾夢,58歲在皇家舞蹈學院和倫敦三大劇院,見證「成熟靈魂再進化」
發佈 2025.11.21 |更新 2025.11.21
53歲開始學芭蕾,58歲飛往倫敦參加RAD銀天鵝工作坊。作者Jolene從皇家舞蹈學院的啟蒙,到倫敦三大劇院的感動衝擊:ROH、Sadler’s Wells與科利瑟姆。《男版天鵝湖》、《灰姑娘》與《胡桃鉗》讓她重新定義突破邊界的可能。這是一趟關於齡靈再進化的旅程。
前言
53 歲開始學芭蕾,58 歲飛去倫敦的理由
那一年,我看到「銀天鵝芭蕾課(Silver Swans)」的招生訊息:
專為熟齡女性打造,邀請身體重新找回優雅與可能。
我幾乎沒有猶豫就報名了,那成為人生的一個小轉彎,讓我從繁忙的大人角色中抽身,回到一個願意做夢的身體裡。
五年後的2024年12月,我與「舞拾人生」的夥伴們飛往英國,參加 RAD(Royal Academy of Dance)銀天鵝工作坊。
這趟旅程,不是青少年的追星,而是成熟靈魂的再進化。
抵達:英國的歡迎詞
降落倫敦希斯洛機場,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巨型燈箱廣告。
畫面上是一位銀髮女士(貌似已故的前英國女王)抱著電吉他,笑容燦爛,像是正在開始一場新的冒險。廣告詞寫著:
What can we learn
那一刻,我心裡冒出一種奇妙的感覺,好像英國正用這句話歡迎我們這群平均年齡五十幾的女性芭蕾舞者。
是啊,人生到了這個年紀,我們還能學什麼?
答案很簡單:
“我們可以學任何我們想學的事。只要那份熱情仍在。”

What can we learn
RAD:芭蕾教育心臟
第一站,我們來到Royal Academy of Dance (RAD),那是全球芭蕾教育的心臟。它不僅讓世界用同一種語言跳舞,更讓無數大人重新相信—身體永遠有能力學習、優雅、綻放。
在芭蕾的世界裡,有許多舞團、劇院、風格、學派,但若說到真正影響全球最多「學習者」的組織,一定是Royal Academy of Dance(皇家舞蹈學院),它不僅是英國的舞蹈教育機構,更是全球芭蕾學習系統的「標準制定者」、成千上萬舞者的啟蒙之地,也是這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站。
抵達新館:莊重的朝聖
當我們抵達位於倫敦西南方的新館Royal Academy of Dance時,天色正沉入冬日的灰藍。
現代化的新建築外觀俐落的美感,帶著英國式的克制與優雅。

皇家舞蹈學院的現代化建築
踏進教室那刻,身體知道,它來到了正確的地方。
走進芭蕾教室的時候,鏡面反射出每個人臉上的亮光。
每間教室都有不同的課程進行著,有人手扶著barre(把杆)做熱身,有人靜靜地站著調整呼吸。
也有人像我一樣忍不住拍下一張「我真的站在RAD教室裡」的紀念照。
牆上掛著舞者的畫作,少女舞者的柔軟姿態、堅定表情,都像在提醒我們:
“芭蕾不是年齡的專利,它是一種持續選擇。”
在barre旁,我看著鏡中的自己,五年前還不懂plié(屈膝)的人,如今能穩穩做完整套warm-up。
“原來成熟的身體也能跳舞,而且跳得更懂自己。”

成熟的身體也能跳舞,而且越跳越懂自己
RAD風景:大人追夢
大人追夢,是RAD裡的日常風景,每一幕都像一張「大人追夢」明信片。
油畫中的柔美舞者,和坐在長椅上等候下一堂課的舞者,形成一種跨時代的對話。

舞者少女的油畫×課後休息的學員
年輕學員們正準備考級,她們眼神裡的專注與純粹,
讓我真切感受到:舞蹈的尺度從不在年齡,而在熱愛。

RAD紅色背景牆前的小舞者
在這樣充滿熱忱的學習環境中,我們這群成熟舞者也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朝聖之旅。和全班夥伴合影的那一刻,那張 RAD 證書不再只是一張紙,它更像是一枚屬於成熟舞者的里程印記,見證了我們對熱愛的持續選擇。

在RAD和全班夥伴合照的那一刻
倫敦劇院:三重感動
這趟旅程不只跳芭蕾,也看芭蕾,透過舞台、音樂與光,打開了一段屬於倫敦的三重感動。
一、Sadler’s Wells:《男版天鵝湖》
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是倫敦著名的現代舞與實驗舞台,被視為舞蹈界的「研發中心」,擁有世界級地位,它是舞蹈界的「智庫」,只要作品在這裡演出,代表它有前瞻性與藝術高度。

沙德勒之井劇院 圖©Sadler’s Wells
在這裡,舞蹈可以沒有仙氣、沒有經典舞裙、沒有優雅刻板印象。
舞者可以汗流浹背、怒吼、奔跑、跌倒、衝撞、解構經典。
欣賞Matthew Bourne 的《男版天鵝湖》,是英國芭蕾行的第一場震撼。
這部在舞壇掀起轟動的作品,完全展現了Sadler’s Wells 的靈魂。

《男版天鵝湖》宣傳海報 圖©Matthew Bourne
當第一位男性天鵝現身,空氣彷彿被電流劃開,芭蕾的力量與情感在此變得直接、野性而勇敢。
羽毛不再柔軟,而是一種反叛;雙人舞的托舉與衝撞,不是浪漫,而是兩個靈魂試圖突破世界框架的呼吸。
我在座位上起了滿身雞皮疙瘩。
原來芭蕾可以如此自由,如此大膽。這部作品深深撞進我心裡,它彷彿在鼓勵我: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重新定義自己的可能。”
.jpg)
《男版天鵝湖》謝幕
二、皇家歌劇院:優雅《灰姑娘》朝聖
倫敦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是芭蕾迷心中的殿堂,如同藝術家之於羅浮宮,是一生至少要朝聖一次的地方。
自 1732 年建立至今,它歷經兩次大火、多次重建,始終在原址重生。
如今的ROH,融合古典劇院結構與現代設計,既保留百年氣韻,又具備世界級劇場設備。
它的價值不只在演出,更象徵著英國文化的堅持:無論時代如何變遷,ROH的招牌永遠耀眼。
走入劇場,紅色天鵝絨、金色雕飾與層層包廂構成經典皇家風格--華麗卻不浮誇,優雅而克制,似乎在暗示觀眾:
這裡的光,是為了藝術,而非炫耀。
皇家歌劇院是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的大本營,在這裡看芭蕾,不只是欣賞一場演出,而是直面世界的巔峰。
許多芭蕾界名人畢業於此,並成功進入 The Royal Ballet 的知名舞者有:
Dame Margot Fonteyn: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舞者之一。
Dame Darcey Bussell:為RBS傑出校友之一,並且長期為The Royal Ballet 的代表人物。
延伸閱讀
-《皇家歌劇院介紹延伸閱讀》
-《更多知名舞者介紹》

連結皇家芭蕾舞團學校和皇家歌劇院的空中通道
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以乾淨、精準、細膩的動作與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聞名—這份氣質,也是英式芭蕾最純粹的樣貌。
在ROH欣賞《灰姑娘 CINDERELLA》,是一次直接走進英式芭蕾核心的體驗。
舞台如油畫般細緻,音樂與情感層層交疊,每個arabesque都劃出金色弧線。
那一夜,坐在皇家歌劇院裡,只覺得時間優雅地靜止了。

在皇家歌劇院欣賞《灰姑娘 CINDERELLA》
三、Coliseum:聖誕《胡桃鉗》
倫敦科利瑟姆劇院(London Coliseum)坐落於西區,是倫敦最具代表性的劇院之一,被譽為「倫敦最大、最宏偉的劇院」。
1904 年開幕,由英國劇場建築大師 Frank Matcham 設計。
建築風格華麗而氣派,帶有典型的愛德華時期古典元素—金色圓頂、寬闊立面與細緻雕飾,宛如一座為藝術而建的宮殿,讓人一踏進,便能感受到它的歷史與風華。

倫敦科利瑟姆劇院 圖 Mareks Perkons/Shutterstock
劇院內部同樣華麗:鏡面、金色雕飾與紅色天鵝絨座椅交織,巨大的圓形穹頂和水晶燈讓人彷彿走進金色的光影殿堂。
難怪倫敦人會說:「沒在科利瑟姆看過劇,就不算真正體驗過西區。」

劇院內部華麗古典,有如金色光影殿堂
科利瑟姆擁有倫敦最大規模的舞台之一,能呈現宏大的布景與壯觀群舞。音響也經多次現代化升級,讓觀眾在任何角落都能清楚感受音樂層次。

沒在科利瑟姆看過劇,就不算真正體驗過西區
在這裡欣賞《胡桃鉗》,不只是一場芭蕾,而是一趟沈浸式的節慶旅程—雪花飄落、音樂綻放、舞者旋轉,整個劇院宛如被點亮的冬日夢境。對倫敦人而言,科利瑟姆就是「聖誕魔法」的象徵。
坐在這座金色殿堂裡看《胡桃鉗》,宛如沉浸在一場真正的聖誕奇蹟,溫暖的紅色燈光與古典華麗的氛圍,也讓每位大人重新相信一次童年的魔法。

《胡桃鉗》彷彿「聖誕魔法」的象徵
後記 : 帶光回家
2024年的冬日倫敦,整座城市都被節慶的光亮溫柔環抱:攝政街的金色天使、柯芬園的巨型聖誕樹,以及街邊飄散的肉桂與熱紅酒香氣,共同編織出一片格外溫暖的氛圍。
正是在這片光芒中,我完成了我的芭蕾篇章:從RAD的勤勉練習,到Sadler’s Wells的震撼衝擊;從科利瑟姆的目睹魔法,到皇家歌劇院的優雅洗禮。
這趟由芭蕾與文化藝術串起的旅程,如同寫給成年人的一封「請繼續熱愛」的信,讓我深切體會到:成熟的生命也能像節慶一樣,再次為自己亮起來。
我雖已離開一年,但那個冬天留下的光芒與感動,連同劇院、街燈、和空氣裡的香氣,都成為我心中永恆的印記,陪伴我走進每一個新的節慶季節。
推薦行程 英國+愛爾蘭全覽19日

我的心遺留在2024 年的冬日倫敦
延伸閱讀更多英國
-《單身的她如何靠《彼得兔》,創造財富自由並成為英國生態保育的推手?》
-《英國《唐頓莊園》的原型人物與埃及巨寶、影子富豪密不可分?》
FAQ
Q1:什麼是「銀天鵝芭蕾課」(Silver Swans)?
「銀天鵝芭蕾課」(Silver Swans)是英國皇家舞蹈學院(RAD)專為熟齡女性(通常是50歲以上)設計的芭蕾課程。它旨在提供一個安全、溫和的環境,讓身體重新找回優雅、平衡與移動的樂趣,鼓勵成熟人士持續追求舞蹈夢想。
Q2:倫敦皇家舞蹈學院(RAD)對芭蕾界有何重要性?
RAD(Royal Academy of Dance)是全球芭蕾教育的標準制定者和核心機構,尤其在英式芭蕾(The Royal Ballet School style)系統中具有領導地位。它透過全球性的考級與師資培訓,確保世界各地的芭蕾教學品質與標準一致。
Q3:作者在倫敦的三大劇院分別看了哪些舞劇?
1. Sadler’s Wells Theatre:Matthew Bourne 的《男版天鵝湖》(感受芭蕾的反叛與衝擊)。
2. Royal Opera House(ROH):《灰姑娘 CINDERELLA》(體會英式芭蕾的極致優雅與細膩)。
3. London Coliseum:《胡桃鉗》(感受盛大舞臺與聖誕魔法氛圍)。
Q4:這趟英國芭蕾旅程的核心啟示是什麼?
這趟旅程的核心啟示是:「芭蕾不是年齡的專利,它是一種持續選擇。」成熟的身體也能跳舞、追夢,人生到了任何階段,都保有重新定義自己的可能。
AI摘要
本文是作者Jolene 53歲學習「銀天鵝芭蕾」後,於58歲前往倫敦RAD參加工作坊的朝聖之旅。她記錄了在RAD教室裡找回身體熱愛的感動,並分享了在倫敦三大頂級劇院(Sadler’s Wells、ROH、科利瑟姆)觀看《男版天鵝湖》、《灰姑娘》、《胡桃鉗》的震撼與啟發。這趟旅程證明了成熟的生命也能「再次亮起來」,芭蕾是給成年人「繼續熱愛」的信。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