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帕夏宮到信義新天地|追尋Bacha Coffee的百年風華
發佈 2025.04.23 |更新 2025.05.01
每段旅行中,都該有一個時刻,讓你真正坐下來,與當下的自己相處,精品旅人願意繞路來到Bacha Coffee,正是為了創造私有的旅行體驗,沉浸在摩洛哥文化的款待中…
1910年的摩洛哥,不是現代觀光客所熟悉的北非國度,而是一個即將淪為法國代管的殖民地。這一年,馬拉喀什總督家族El Glaoui,在舊城區蓋了一座新宮殿-「達爾帕夏宮Dar el Bacha」,意思是帕夏之家,興建的目的既非為了戰爭,也沒想藉此炫富,而是專為接待外賓之用。
El Glaoui總督是當時摩洛哥南部的實質統治者,他擁有軍隊、農莊、礦產,也是法國殖民政府在北非的主要合作對象。法國總督、歐洲貴族、外國記者、好萊塢巨星、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都曾在這座宮殿中喝過咖啡,這裡就是Bacha Coffee的誕生地。

摩洛哥最大皇城馬拉喀什 圖/shutterstock
權勢與咖啡的交會
品牌名稱中的Bacha一字源於鄂圖曼土耳其語,是帕夏(Pasha)的變體,它是一種帶有權勢的身分系統,帕夏可以是總督、是將軍、是鄂圖曼帝國裡可以和蘇丹說上話的人。但在摩洛哥的語境中,Bacha不只是影響力的同義詞,它還代表一種被認真款待的精神。
El Glaoui總督精心設計接待流程,他在達爾帕夏宮的中庭設置長桌、銀壺、花磚與噴泉。每一位來賓都會經歷一套完整的迎賓儀式:步入拱門、洗手淨面、坐下、喝一杯手沖咖啡,再進入主題。
所以,它從開始就不是一間商業咖啡館,而是摩洛哥式款待文化的延續,這正是Bacha Coffee的品牌核心精神。

咖啡館中庭區 圖©Bacha Coffee
充滿儀式感的迎賓
當新創團隊決定重新活化達爾帕夏宮的部分空間時,他們沒有引入西方連鎖咖啡的模式,而是選擇回到中庭長桌那原始的起點。
所以,今天無論在摩洛哥Bacha Coffee總店或是台北信義新天地A8館分店,放眼所及的物件如銀壺、咖啡篩網、標示著1910的包裝設計等,每項元素都是從達爾帕夏宮百餘年來曾經使用過的器具中取材,重新設計,因此它不是做作的復古,相反的是牢牢黏著百年經典文化,好比銀壺先被放下,杯子是透明的,托盤上有兩塊方糖、一根金色攪拌棒,偶爾還有一小碟蜂蜜。這套配置便是延續自115年前摩洛哥達爾帕夏宮的待客之道。

115年前摩洛哥的待客之道 圖©Bacha Coffee
融合文化的建築語言
達爾帕夏宮從結構上看,完全遵循摩洛哥的傳統宮邸布局-中央庭院、對稱走廊、拱門、水池、樹蔭、馬賽克磁磚與雕花雪松天花板,這些都是摩爾文化留存下來的骨架。
但細看之下,你會發現一些東西「不太摩洛哥」:
► 客廳裡有大片玻璃窗與鐵欄,這是法式鄉村建築常見的結構;
► 座椅擺放接近歐洲會議室的距離,而非傳統摩洛哥人的地毯圍坐;
► 牆面裝飾帶有土耳其與埃及元素,這不是貿易的結果,而是外交的佈局;
► 建材則結合歐洲進口的瓷磚與本地手工磁磚混用,既要讓歐洲人感到熟悉,也要提醒他們:這是我的地盤。

摩洛哥建築融合歐洲美學 圖©Bacha Coffee
宮殿化為咖啡館
摩洛哥在1956年獨立後,El Glaoui 家族的勢力迅速瓦解,達爾帕夏宮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直到2017年,摩洛哥政府與文化保護機構合作,將其重新整理,一部分轉為博物館,另一部分則成為Bacha Coffee的總店。
這是摩洛哥少數成功將歷史建築轉化為活文化空間的案例。走進去的旅人,單從空間的設計,就能感覺到「這裡故事很多」,咖啡館內的每一個門框、天花板與燈具,都見證過歷史。
► 牆面沒有被重新粉刷成新建築的顏色,而留下珍貴的褪色與裂痕;
► 原本的庭院水池與橘樹區仍然維持原貌;
► 咖啡館設計上完全避開塑膠與現代照明,保留自然光與銀壺的使用習慣。

這裡的故事值得保存 圖©Bacha Coffee
必點經典咖啡和甜點
Bacha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是「Morning in Marrakesh」,這不是一支單一產區豆,而是一款調和式阿拉比卡,為了模擬北非晨曦中喝下的第一口香氣而設計。這杯咖啡不苦不酸,也不張揚。就像皇宮裡的管家,永遠準時、永遠精確,但從不打擾。
它適合與「橙花蜂蜜可頌」搭配。這是一款以橙花果泥與摩洛哥蜂蜜包裹內餡的層層酥點。外皮一咬即碎,內餡帶黏,黏住的是口中殘留的咖啡香。

多樣咖啡與甜點選擇 圖©Bacha Coffee
另一款值得提的,是品牌命名年份的紀念配方-「1910」。
這是一杯不妥協的深焙。豆子來源被刻意混合,不強調產地,反而專注在烘焙曲線與油脂厚度上。入口即有煙燻感,尾韻像黑莓加焦糖。這不是討好型風味,而是轉譯一種歷史的重量。
若把「摩洛之晨」比喻為一封邀請函,那麼「1910」就是印有徽章的官方外交聲明。它有姿態、有立場,也有不輕易改變的個性。
搭配這杯的甜點,建議是「香草馬德蓮」或「胡椒可可蛋糕」。口味上不見得完美協調,但咬下去時會讓你停下來,思考剛才那一口的層次,是什麼從舌根延伸到記憶裡。

台北分店 圖©台北Bacha Coffee
Bacha Coffee還有許多帶有地理意象的咖啡名稱。像是「摩洛哥之夜」(Night in Morocco),豆香沉穩,帶薄荷與丁香味,適合在午後三點後飲用。它不刺激,但會讓人安靜。你會在第二口後,自然地放慢說話速度,開始觀察桌上的圖紋與牆角的光影。
或可嘗試「阿特拉斯山之雪」(Snow of Atlas),這是一款高海拔冷區豆混合的低酸款,入口清爽,有一點點像放在冰箱裡的無糖水蜜桃。這些名稱並不只是行銷包裝,而是某種提示:你現在入口的咖啡,是某個地理位置在口腔中的微型展演。Bacha Coffee的咖啡不會給你新奇爆炸的體驗,也不會用華麗的口感收買你的味蕾。它用歷史、地名、花草與器皿慢慢地說話。
台北分店的空間哲學
2024年1月6日,Bacha Coffee台北店正式在新光三越A8館亮相。新聞稿寫的是「亞洲旗艦店」,外界形容它「宛如皇室圖書館」、「像香氛品牌的精品櫃」。但對真正走進這間店的人來說,台北分店的空間風格沒有過度強調「異國」,反而更像一間誠品書店混合香氛品牌的冷靜設計,這是一種對台灣市場的理解。
你或許從未去過摩洛哥馬拉喀什的宮殿,但只要你願意安靜坐下,讓銀壺熱氣浮上眼前,那個文化、那段歷史、那份尊重,就已經在你面前展開。

充滿歷史感的菜單 圖/Cameron Wang
為了Bacha值得繞路
你問旅人為什麼會為了一杯咖啡,專程繞路,甚至改變原本的行程?
因為精品旅行者,不是選最貴的行程,而是選最值得的體驗。他們習慣為朝聖一本書中的情節、一間旅館、一場黃昏而改變路線,他們對於「慢」這件事,有耐心,也有要求,Bacha Coffee的銀壺沖煮、限席座位、手工點心、文化建築,剛好對應了他們的選擇邏輯。

華麗的阿拉伯風格外帶杯 圖/Cameron Wang
採訪編輯 / Cameron Wang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