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辭世之後:在禧年走進羅馬與梵蒂岡的心靈朝聖

發佈 2025.05.16 |更新 2025.05.16

前教宗方濟各辭世,義大利降半旗悼念。在禧年之際,我們走進聖伯多祿大教堂,體會信仰的溫柔重量...

四月,是恰好的季節重遊羅馬—春風如徐,春陽暖照,正如愛爾蘭小說家 Elizabeth Bowen 所描繪:「羅馬的四月是萬物的開端 — 不僅是春天,是某種輕快愉悅心情的開端,更是探索日常之美的起點。」

趁著義大利復活節與解放日的連假,攜上遠從台灣來的家人,再次踏上這片讓我流連忘返的土地,深入羅馬與梵蒂岡—一座永恆之城與國中之國。

朝聖之城的歷史與禧年

來到羅馬與梵蒂岡,必去的景點不外乎有競技場(Colosseo)、古羅馬廣場(Foro Romano)、萬神殿(Pantheon)、聖伯多祿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西斯汀禮拜堂(Capella Sistina)等等。而今年之所以格外特殊,是因為我們恰巧遇上了天主教「禧年」(Giubileo)。

禧年是什麼?

禧年傳統最初源於猶太律法,原為百年一次,是釋放奴隸、免除債務的恩典之年,後被天主教會沿用,1343 年改為 50 年一次,至 1933 年由當時教宗改為 25 年一次。禧年期間,教宗會開啟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的「聖門」(拉特朗聖若望、聖伯多祿、城外聖保祿與聖母大殿),信徒則前往指定教堂進行朝聖,象徵與天主或他人重建關係的契機。

即使並非天主教徒,在大學時期因主修義大利文,因緣際會下參加多次天主教團體「共融與釋放」(Communione & Liberazione)的大學聚會,進而認識了前任教宗—方濟各帶領下的「信仰」。既然恰逢「禧年」,我們也決定來一場形式上「朝聖」,為第一次的羅馬與梵蒂岡孝親之旅,烙上一段難忘的回憶。

走過羅馬石板路的日常

我們安排了近一週的自由行時間,每日僅預留一項預約景點,其餘則漫步於城市巷弄中。考量安全與便利,城際移動以義大利國鐵 Trenitalia 與私鐵 Italo 的商務車廂為主(四人以上訂票另有優惠);除了第一天嘗試搭乘公車便目睹小偷當街行竊外,我們其後幾乎全程改以 Uber 或步行代步。

復活節當日清早抵達機場,搭著機場快捷終於抵達羅馬市區。這是睽違近兩年的重遊,驚喜發現這座城市經過整頓後煥然一新,Termini 火車站周邊明顯增設軍警駐守,安全感大大提升。

羅馬特雷維噴泉
特雷維噴泉 Fontana di Trevi

我們的第一站是從奎里納萊宮(義大利總統府)漫步至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正午時分,噴泉前人潮如織,要在其中找到一處適合合影的空間頗為不易。但記憶中有著「歷史」痕跡的海神雕像,在今年居然潔白無瑕(或許是因禧年整頓市容之故,令人耳目一新)。

午餐則選在附近一間可愛的小餐館「Trattoria Della Stampa」,品嘗羅馬經典的培根蛋黃義大利麵Carbonara與黑胡椒Pecorino起司義大利麵Cacio e Pepe (這兩道是我在米蘭也必點的義大利麵料理)。


圖左 Carbonara 圖右 Cacio e pepe

意外與驚喜的競技場之旅

午後的羅馬,正是散步的最好時光。由於誤記羅馬競技場入場日期為 18 日(實則隔日),漫步了近 20 分鐘左右,抵達時發現入口空無一人。詢問之下才曉得,當日因是「聖週五」,整座競技場將作為復活節彌撒場地使用,且教宗正巧在競技場裡準備「拜苦路」(Via Crucis)等相關禮儀,我們索性返回飯店,待隔日再訪。

第二天上午,預約了 11 點上午的萬神殿,記得九年前造訪時,這裡還不需購票與排隊,如今也正式納入收費制度。再次站在萬神殿前,仍不免為它的雄偉比例與建築的和諧感所震懾。

我們在萬神殿逗留的時間約 1–2小時左右,藉由「自助語音導覽」,循著講解一路從萬神殿始建於羅馬共和時期的歷史講起,經歷一場大火後,由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重建,直到成為米開朗基羅讚譽為「天使的設計」的建築奇蹟。

延伸閱讀 三分鐘變歐洲世界遺產達人,西洋建築一看就懂

羅馬萬神殿
萬神殿 Pantheon

下午,我們總算如願進入羅馬競技場。

這是我第三次來羅馬,卻是第一次真正踏入場內。套票包含古羅馬廣場與帕拉蒂諾山,但我們光在競技場就逗留了近兩小時。內場的壯觀與保存良好令人驚艷,展覽動線也設計得相當清楚,沿途陳列了大量文物與解說(甚至提供中文翻譯,顯見中文遊客眾多)。站在這座曾名為「鬥獸場」的建築中央,一座建築承載了諸多變遷與重構,想到昨日甫經歷的「拜苦路」儀式,難以想像在幾千年前,於此上演的是血腥殘酷的角鬥與人獸搏鬥,甚至海戰表演。即使後期被用做住宅和神職人員的宿舍,甚至一部分的石料被拆除興建教堂。

羅馬競技場
羅馬競技場 Colosseo Interno
羅馬競技場
羅馬競技場 Colosseo Interno

漫步至艾曼紐二世紀念館

離開競技場後,我們一路步行到「艾曼紐二世紀念館」(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這座宏偉建築是為紀念義大利於 1870 年完成統一而興建,純白大理石與壯麗階梯、科林斯柱列構築出強烈的儀式感,沿著指示走,也能進入底部參觀義大利統一博物館。個人覺得是一處還蠻值得一晃的景點,登上紀念館頂端,整座羅馬城盡收眼底,甚至可遠眺聖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

推薦行程 義大利全覽15日~世界遺產、自然風光、時尚購物、美味珍饈 一次到位

艾曼紐二世紀念館
艾曼紐二世紀念館 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
遠眺聖母大殿
遠眺聖母大殿 Santa Maria Maggiore

教宗的辭世與信仰凝視

出發梵蒂岡前,我們還先遊歷了威尼斯、米蘭與佛羅倫斯,然而就在離開羅馬兩日後,方濟各教宗卻已回到天主的懷抱。自那天起,我們在許多城市看見義大利國旗降半旗;回到羅馬後,街頭巷尾也不時出現「感謝方濟各」的看板,可見這位「人民的教宗」對近年天主教世界有多深的影響,也在我這個非信徒心中,留下難以言說的敬意與感懷。

延伸閱讀 三分鐘速寫「全人類的教宗」方濟各 :當過夜店保鑣、親自結帳的另類教宗

進入聖伯多祿大教堂

旅程的後半段,我們多停留在梵蒂岡。當時,前教宗已安葬於聖母大殿,我們選在早晨九點半抵達聖伯多祿廣場,寬闊的空間與莊嚴的大教堂讓初訪的家人不禁讚嘆連連。雖然現場人潮不多,但為了參與「過聖門」的儀式,我們仍得排隊通行。

幸好動線順暢(若時間安排妥當,可先至禧年的官方網站進行預約,便能走快速通關過安檢)。當日剛好是世界各地身心障礙者專屬的朝聖日,沿路看到了許多虔誠的教徒,不畏自己身體的界線,仍就堅定的往大教堂的方向邁去。

前往梵蒂岡多次,上一次記得是兩年前,跟著朋友來到此廣場為了一睹前教宗(當時算幸運,在遠處至少看到前教宗的小禮帽),此次終於有機會進入聖伯多祿大教堂,親身感受它作為全世界最重要宗座教堂之一的宏偉與神聖。在聖伯多祿大教堂裡,我個人認為相當值得一看的有:

1.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聖殤」:位於大教堂內部的右側,由防彈玻璃所保護(穿過聖門便可近距離觀賞)

米開朗基羅的聖殤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聖殤」

2. 青銅祭台聖體傘和聖座:位在大教堂中央大圓穹頂下,亦由米開朗基羅所設計,底下便是「聖伯多祿」的陵墓。而聖座主要位在主祭壇的後方,上方圍繞著金色光環,象徵天啟與神聖(參觀當日因剛好有祭壇準備舉行,未能更近的欣賞)

聖伯祿大教堂青銅祭台聖體傘和聖座
青銅祭台聖體傘和聖座

3. 大圓穹頂:這也是由米開朗基羅所設計,據說靈感是自佛羅倫斯的百花教堂

4. 聖熱羅尼莫接受聖體壁畫:位在右側的走廊,是聖熱羅尼莫臨終時接受聖體聖事的場景,強調了他對信仰的虔誠與教會的神聖儀式

聖熱羅尼莫接受聖體壁畫
聖熱羅尼莫接受聖體壁畫

我們在教堂內駐足近半天,每一幅壁畫、每一道光影、每一段歷史,都值得細細體會。再來到「聖門」(Porta Santa)前(聖伯多祿大教堂的最右側),心情莫名激動,凝視門上 16 幅青銅浮雕,主要敘述著「人如何犯錯,卻又如何因著天主的慈悲而獲得救贖」。過了此聖門對也意味著:「置身於接受天主慈悲的狀態中,以獲得寬恕,從而以新的精神進入教會。」即便並非是信徒,然對於此禧年的慶祝方式,不外乎也是一種對於自己過往的反思?

邁出大教堂,已近正午時分,我們沿著教堂的右側走,注意到一處「禧年資訊站」,排隊人龍中不少人正等著領取「朝聖證書」。我們當然也申請了一份,把這段旅程的心意,化作可觸摸的印記。

禧年朝聖證書
官方朝聖證書 Giubileo, all'InfoPoint disponibili i Testimonium per i pellegrini

我心中的「朝聖」方式

這趟羅馬與梵蒂岡之行,唯一的遺憾大概是因教宗選舉而無緣參觀西斯汀禮拜堂。然而,我們在梵蒂岡博物館停留的時間,卻比以往來得更長。套句家人的話:「走到最後,竟也有點被美的疲勞了。」

延伸閱讀 看不懂歐美教堂藝術?何不從認識耶穌十二使徒入手

羅馬與梵蒂岡的歷史與美學厚度,即便對不熟悉歐洲文化的家人來說,也深受震撼;當我們穿行於古羅馬廣場、競技場、聖伯多祿大教堂前的廣場,陽光輕灑而下,時光彷彿倒流至千年前,任由你穿梭當時的人文社會。恰逢禧年,與家人一敘,一同走過羅馬的石板路,分享著在義大利的瘋狂與浪漫,一同見證另一千年的信仰如何深植人心,也清楚感受親情在此特別的時光長河流動。我雖然並非天主教徒,甚至可以說未擁有任何特定的宗教信仰,然在聽聞前教宗逝世的消息時,內心竟也泛起一種難以言說的失落。一位被視為具前瞻性、在教會改革與對話中極具影響力,也是一個讓我願意理解信仰意義的人,他的殞落,彷彿提醒著我們某段歷史正在畫下句點。

我想,這樣的感受,或許就是我個人的「朝聖」。不為贖罪,也不為履行信仰,而是透過一次與家人同行、與歷史擦身的旅程,靜靜地反思人與信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我所經歷的,不是宗教儀式的莊嚴,而是在鐘聲迴盪的片刻裡,體會一種超越宗教語言的共鳴。


完成個人心中的朝聖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照片提供 / Ines Wu

編輯整理 / Cameron Wang

作者/
Ines Wu

2021 年前在臺灣科技業擔任業務與客服職位,對歐洲文化深度著迷且受義大利語言文化薰陶,決定前往米蘭從零開始,現於義大利行銷顧問業擔任小小打工仔。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