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旅遊不是夢!女兒如何用「放手」陪伴爸爸走過世界三十國?
發佈 2025.08.28 |更新 2025.08.28
照顧父母不只有一種形式。這篇文章記錄一位女兒如何透過細膩的行前規劃與信任,讓年邁父親走出低潮,維持行動力,重新找回生命熱情,享受屬於他們的樂齡旅行。
「怎麼老」,其實可以選擇
我們都會變老,但「怎麼老」,其實可以選擇。
我願意把這些日子寫成一篇篇日記與專欄,記錄下那些70歲以上的旅行者身影——他們不只是我們的長輩,更是我們未來想成為的模樣。
「你爸爸也太厲害了吧!連秘魯、紐西蘭、堪察加半島都去?」

祕魯安地斯山脈羊駝 圖/Shutterstock
每當我在臉書分享爸爸與叔叔的旅行日記,朋友總會這樣驚呼。而我也沒想到,這些原本只是為了幫爸爸轉移對媽媽思念的陪伴行動,最後竟成為我每年最動人的書寫題材之一。
媽媽在四年前離世,爸爸一度情緒低落。我開始陪他健行,介紹朋友給他認識,邀他參加社團活動,也慢慢鼓勵他跟著旅行團出發。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特別的事,而是我一直相信,「照顧」不只有一種形式。

烏茲別克波伊卡利揚清真寺 圖/Shutterstock
如果說醫院病床邊的陪伴是沒得選的照顧,那旅途中的每一段風景、每一次飛行、每天清晨一起吃的早餐,其實也是一種照顧——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他繼續過日子。
行動力,可以慢慢練起來
這幾年,我幫爸爸和叔叔(有時還包括姑姑、嬸嬸和妹妹)安排了三十多個國家的旅程。以色列、約旦、中亞五國、克羅埃西亞四國、秘魯與哥倫比亞、加拿大黃刀鎮、芬蘭、冰島、紐西蘭、熊野古道、蒙古、堪察加半島⋯⋯

在冰島的千年冰川上行走是前所未有的震撼
不是我們家體力特別好,而是我願意在他們出發前,把所有瑣碎的事都打點好:處理行政、提醒換外幣、聯絡旅行社和領隊、確認保險與護照簽證,甚至加入他們的 Line 旅行群組,隨時關注行程狀況。
而這一切的開始,其實只是源自一個很簡單的念頭:
「如果臉書會回顧記憶,那我希望爸爸未來看到的不只有媽媽的身影,還有那些跟朋友、跟女兒一起走過的世界。」

圖/Shutterstock
陪伴,從陪同轉為信任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不乾脆每次都陪他們一起去?」
我笑笑回答:「如果每次都陪,搞不好我回來的時候老闆就換人了。但我相信,只要身體還可以、有人信任、有後勤支援,他們就能自己出發。」
我通常會在出發前幫忙查天氣、整理路線、提醒交通方式和服裝準備,但至於要帶幾件衣服、怎麼打包行李,還是讓他們自己決定。
因為那是訓練,也是尊重。

紐西蘭南島 圖/Shutterstock
也正因為這些對話,我更想把過程記錄下來。因為我們都會變老,而我想透過這些文章提醒年輕人,也提醒我自己:讓父母維持身體活動力、參與群體、感受世界,是可以慢慢培養出來的。
旅程是一筆筆累積起來的情感存摺
我最記得,有次在加拿大黃刀鎮,爸爸站在零下30度的冰湖上,為了看極光跳舞,硬是等到凌晨兩點;在秘魯的馬丘比丘,爸爸和姑姑互相攙扶、邊喘氣邊說:「這輩子還能一起上來,太值得了。」而在蒙古草原的吉普車後座,他們戴著帽子、唱著台語老歌,整車人都笑翻了。
這些畫面,讓「旅程」不再只是國家名單上的打卡,而是一筆筆累積起來的情感存摺。
延伸閱讀 全家一起追極光!加拿大黃刀鎮極光冬旅實記

黃刀鎮極光
從女兒到「情感策展人」
這幾年,因為書寫與行前規劃,我從單純的「女兒」,慢慢轉變為旅行設計者、觀察記錄者,甚至是情感的策展人。每一次旅程,我都會提前熟讀行程表,比爸爸還清楚哪一天去哪裡、幾點起飛、當地氣候與必買伴手禮。也會事先把可能遇見的風景寫下來,讓他們回來後的回顧多一點記憶的溫度。
我發現,自己在照顧他們旅行後勤的同時,也在訓練自己成為一位更細膩的說故事者。從一開始的打卡與分享,慢慢學會整理情感、說清觀察,找到能讓別人產生共鳴的角度。

外蒙古戈壁沙漠 圖/Shutterstock
這是一種自我鍛鍊。用旅行當作媒介,把家庭記憶轉化為公共書寫,也讓更多人相信——老年,也可以是美好的。
旅行,不只是年輕人的特權
也因為這樣,我有機會與旅行社合作,把這些日記轉為旅行專欄,甚至推薦更多人參加長者友善的行程。旅行,不再只是年輕人的特權,也可以是「優雅變老」的練習場。
你不一定要走到南美或中亞,哪怕只是一次國內兩天一夜的小旅行,開始都不嫌晚。
我們不需要讓長輩去挑戰馬拉松,而是給他們一個目標、一段風景、一場和家人一起期待的計畫。當他們為了旅行而更注意飲食、願意多走幾步、開始主動與人交流——這,就是最好的健康長壽旅程。

紐西蘭峽灣 圖/Shutterstock
推薦行程
長輩旅行FAQ
Q1:爸媽年紀大了,還適合出國旅行嗎?
只要安排得當,體力其實可以逐步練起來,旅程也能變成促進健康與情感交流的好方式。
Q2:一定要全程陪同長輩旅行嗎?
不必。透過細心的事前規劃與信任支持,長輩也能獨立出發,這是尊重,也是訓練。
Q3:該如何開始幫長輩安排旅行?
從簡單的國內旅行起步,為他們設計一段能期待的旅程,鼓勵參與、建立信心。
Q4:旅行對長輩有什麼影響?
旅行不僅讓長輩保持身心活力,更能留下情感記憶,增進親子關係,讓晚年生活更有目標感。
Q5: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發?
照顧父母不僅是責任,也能成為自我成長的過程,學會策展家庭情感,成為更細膩的說故事者。
本文摘要
這篇文章記錄了一位女兒如何用旅行陪伴年邁父親走出喪偶低潮,並透過細緻的行前安排,讓長輩自主探索世界。她從陪同轉為信任、從女兒角色轉變為情感策展人,累積的不只是旅行經驗,更是一份份溫暖的家庭記憶。文章強調「怎麼老,其實可以選擇」,並以旅行為媒介,重新定義照顧與陪伴的方式,讓老年生活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