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不是只有清真寺:在地鐵工地遇見羅馬帝國的骨骼

發佈 2025.11.03 |更新 2025.11.09

伊斯坦堡奧爾杜大道地下,因地鐵施工挖掘出無名古代石塊,羅馬帝國的建築遺跡意外重見陽光,讓旅人在街角與千年文明不期而遇…

抵達文明的門口

我們在春天動身。 2025 年 4 月,從亞特蘭大出發,飛機穿越雲層緩緩爬升,高空之上,歐洲大地正在甦醒。直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如絲綢般出現在窗外,我知道——我們已抵達另一個文明的門口。

伊斯坦堡機場
伊斯坦堡國際機場

午後四點多抵達伊斯坦堡機場。陽光正好,斜落在跑道上,一如這座城市千百年來不動聲色地迎接每一位抵達者。我們選擇搭乘公共巴士進城,不急不徐地向城的內裡走去。

老城街角的第一印象

巴士穿行在車水馬龍之中,我們於法蒂赫區(Fatih)附近的貝亞澤特站(Beyazit)下車。街邊小販吆喝著,販賣色彩斑斕的布料與香氣四溢的烤肉,孩子們在人群中奔跑。行李箱的輪子在石板路上咯咯作響,卻絲毫不妨礙我放眼張望這座城市的熱鬧與生機。


伊斯坦堡老街角的第一印象

才走了五、六步,一座清真寺便映入眼簾。當時是黃昏五點半,夕陽正溫柔地灑落在那圓頂與尖塔上,光線如一種特殊的顏料,把建築抹得柔軟又金燦。後來查到,這是十六世紀建成的貝亞澤特清真寺(Beyazıt Mosque),是我們在伊斯坦堡看到的第一座清真寺。我們站在原地靜靜凝視幾秒,有些感動地看著它發光。

伊斯坦堡貝亞澤特清真寺(Beyazıt Mosque)
貝亞澤特清真寺 圖 Artur Bogacki/Shutterstock

這座清真寺由鄂圖曼蘇丹巴耶濟德二世下令建造,建築風格受到當時拜占庭與伊斯蘭融合樣式的影響,是鄂圖曼古典建築轉型初期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距離伊斯坦堡大學與大巴札極近,歷來為伊斯坦堡市民日常宗教與市集生活的交會點。

石堆的凝視:意外的時光之門

繼續前行約十分鐘,我們真正停下腳步的,竟然不是為了一座建築,而是一堆石頭。

街道上出現一處長方形鋼製欄杆,略帶鐵銹,裡面堆滿了巨大的石塊。旁邊豎立的告示牌寫著:「Ordu Caddesi Cumhuriyetimizin 100. Yılında」(奧爾杜大道共和國百年紀念)。那些石頭,有的斷裂,有的帶有刻痕,有的像門楣,有的似柱基,像是一座城市夢中崩塌後,被風輕輕搬運到此。它們沒有名字,卻擁有身世;沒有聲音,卻懷著記憶。我走入石堆之間,像走進一本無字的書,每一步都踩在未竟的故事上。

奧爾杜大道古蹟
奧爾杜大道羅馬城牆遺跡

後來才知道,這些石塊是在 2023 年奧爾杜大道施工、開挖地鐵時出土的。當工人們的鋼爪碰觸到某種堅硬的存在,工程被迫停擺,考古學家趕赴現場,一場橫越千年的對話才得以展開。

初步判定,這些石塊可能屬於羅馬時期的建築基石,或拜占庭的城牆基座。那一道道由人手刻下的線條,至今已無人能讀,卻仍固執地活在石面上。

根據伊斯坦堡市政考古局公布的資料,這批石塊多以當地的石灰岩與花崗岩構成,與伊斯坦堡周邊的古代採石場吻合。考古學家推測其年代可能介於公元前 1 世紀至公元 5 世紀之間,若屬於羅馬晚期,可能來自君士坦丁大帝在 4 世紀初大規模重建君士坦丁堡的工程;若屬拜占庭中期,則可能與查士丁尼一世主導的基礎建設相關,例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周邊的排水或城防設施。

推薦行程 晴元行旅 土耳其篇:番紅花城印象十二章

城市的骨骼:無聲之物的故事

伊斯坦堡的地底,像千層餅般藏著太多過往。這些石塊,是時間的碎片,被推擠到地表。那天,我蹲在一塊刻有圓弧圖案的石頭前,看著縫隙間青苔叢生,一隻螞蟻來回奔走。

這些無名石頭,意外成了我此行最深刻的記憶點。它們沒有華麗的歷史介紹牌,卻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沉澱——在沒有牆壁與穹頂的情況下,它們以殘缺的形式說話。

過去十年間,伊斯坦堡市區因基礎建設計畫頻頻出土文物,例如著名的「耶尼卡帕港口遺跡」,便是在 Marmaray 鐵路工程中發現,揭露出拜占庭帝國繁盛期的海運活動與船舶製作技術。這讓我們得以想像,腳下這些石頭是否也屬於那段被沙塵與水氣遮蔽的光輝時代。

伊斯坦堡耶尼卡帕港口遺跡
耶尼卡帕港口遺跡 圖©INS

一天的尾聲:從石塊到星光

再走幾步,我們抵達下榻的旅館:伊斯坦堡舊城艾迪遜飯店(Edition Old City Hotel Istanbul)。這家旅館隱匿於奧爾杜大道旁的小巷內,現代感十足的設計與周圍古老建築形成趣味對比。大廳玻璃帷幕映照著街頭燈光,牆上掛著數幅老伊斯坦堡的照片,彷彿提醒旅人: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藏著故事。

Edition Old City Hotel Istanbul
飯店©Edition Old City Hotel Istanbul

安頓好行李後,我們迫不及待走進城市的懷抱。步行五分鐘,即抵大巴札(Grand Bazaar)。這座始建於十五世紀的市集宛如一座城市內的城市,燈籠發出暖黃光芒,商販的吆喝聲此起彼落,香料氣味與人聲交織成一場感官盛宴。四千多間店鋪販售從絲質地毯到手工首飾的寶物。這座市集自鄂圖曼帝國時期即為貿易重鎮,如今依然保留著舊時代的結構與脈動,是遊客與當地人生活交錯的交集點。

伊斯坦堡大巴札
伊斯坦堡大巴札

我們挑了一家傳統餐廳坐下,木質桌椅帶著歲月痕跡,牆上掛滿黑白老照片。我們點了羊肉烤串、鬆軟米飯、煙燻茄子沙拉,以及剛出爐的芝麻麵包 Simit,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這種外酥內柔的圓形麵包,是土耳其人從早餐到午後點心的日常滋味,被戲稱為「街角的記憶麵包」。

推薦行程 土耳其東部-創世之初、美索不達米亞尋跡15日

結語:等待下一位旅人的凝視

我忽然又想起那堆石頭。它們沒有穹頂,沒有宣禮塔,卻如骨骼般撐起這城市每一步。那位餐廳服務生曾笑著對我說:「Big discovery.」並比劃著地底深挖的手勢。那笑容裡,有種祕密被撞見的驚喜。誰說石頭不能說話?它們不像清真寺,有儀式、有旅人來去;它們在地底沉睡千年,只為一次被打擾,將塵封的歷史抖落出來。

在伊斯坦堡的第一天,我原以為會被藍瓷穹頂或香料街市打動,沒想到最觸動我的,是那些從地底深處來、無名無姓的石塊。它們像尚未翻開的篇章,雖無明確身分,卻承載著這座城市最古老的記憶。考古學家仍在解讀它們的來歷,或許未來會有更多線索浮出水面——像耶尼卡帕港口遺跡般的發現,證明伊斯坦堡地下蘊藏著多層歷史。這些石頭可能指向一座消失的建築、一段未被書寫的歷史,甚至是一個已湮滅的文明。

耶尼卡帕港遺跡
耶尼卡帕港口遺跡 圖©INS

這種未知,讓人想像無限。

夜深,我們沿街走回飯店。遠方的清真寺輪廓被黑夜吞噬,只餘燈光勾勒出城市的守望者。而那堆沉默的石頭,仍靜靜等候,準備在某個恰好的瞬間,向另一位旅人訴說伊斯坦堡的祕密。

延伸閱讀

土東旅遊心得:我的庫德族大暖男導遊

三分鐘認識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卡帕多奇亞熱氣球該住幾晚?親測後我推薦「至少兩晚」

FAQ|常見問題

1.奧爾杜大道(Ordu Caddesi)挖掘出的石塊是什麼?

這些石塊是在 2023 年地鐵工程施工時出土,初步推測屬於羅馬或拜占庭時期的建築基座,可能來自城市牆體或公共設施遺跡。

2.貝亞澤特清真寺有什麼歷史意義?

貝亞澤特清真寺建於十六世紀,是鄂圖曼古典建築風格轉型的重要地標,位於大學與市集交界,歷史與日常密切交織。

3.文章中的「無名石塊」為何特別打動旅人?

因為它們沒有解說、沒有人群,卻帶有強烈的歷史實感。這種靜默的出現,讓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時間厚度。

4.此類施工出土事件在伊斯坦堡常見嗎?

是的。例如著名的耶尼卡帕港口遺址,也是因為鐵路建設意外發現,揭示拜占庭帝國的港口文明。

重點摘要

在伊斯坦堡舊城街角,一堆無名石塊意外成為旅人此行最深的記憶。這些出土於奧爾杜大道地鐵施工現場的古老石材,可能屬於羅馬或拜占庭時期的城市基礎建設,靜靜見證著千年文明的層疊。作者從貝亞澤特清真寺一路走入歷史縫隙之中,透過一段平凡的旅程,看見伊斯坦堡如何將日常與時間交錯。這篇文章不只是遊記,更是一場城市考古的靜默凝視。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編輯整理/Cameron Wang

投稿人/
Cindy Chang

擁有心理學、電腦科學與管理學背景,多年來將這些專長應用於科技行業。愛好寫作、森林健走、旅遊和廚藝。健談且喜歡與年輕人交流。經常教朋友的媽媽們使用新科技,如:蘋果手機。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