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認識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 旅歐必備知識
發佈 2024.11.13 |更新 2025.02.05
許多歐洲國家至今保存著羅馬帝國的遺跡,若能認識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與關聯,旅人將可從歐洲之旅中獲得更深的文化體驗...
羅馬帝國
西元前27年,凱撒大帝的養子「屋大維Octavian」接受了「奧古斯都Augustus」的稱號,成為皇帝,這一轉變使得羅馬由共和國轉變為帝國,皇帝軍權在握,有助帝國的擴張與穩定。
那時的帝國已統治了從英倫海峽到埃及這片遼闊疆域,然而,強盛的軍力並沒有反映在首都的市容上,遠不及希臘雅典的雄偉堂皇,城內高密度人口也只能擠在骯髒、容易塌陷失火的小屋中,農業生產力匱乏,逼使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而各種緣由的暴力鬥毆更是街頭日常,簡單說,失序混亂便是帝國首都的寫照。
奧古斯都掌權之後,一步步將羅馬發展為具有世界帝國風範的大都會。他大手筆進口新建材,蓋了數座新穎張揚的神廟、修茸舊廟、興建劇院、廣場、競技場,並舉辦各式戲劇演出、角鬥士比武(電影神鬼戰士的活人肉搏)、體育競技,以滿足人民的娛樂需求。他同時也改善了羅馬的公共行政制度、糧食供應、整治道路與排水系統、改善人民的住居環境。
延伸閱讀 為什麼「文青控」蜜月首選義大利?

羅馬鬥獸場 圖 / pngtree
「皇帝必須對羅馬城與市民負責」是奧古斯都樹立的典範,許多後繼者也奉為圭臬,於是羅馬先是成為一座基督教信仰的首都,又成為統一義大利的新首都,奧古斯都留下的遺產至今仍歷歷可見。
羅馬帝國的疆域:
存續時間:BC27~AC476
西歐: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士、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和部分德國。
英國群島:英格蘭和威爾士。
東歐:部分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東南歐:希臘、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黑山、北馬其頓、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
北非:埃及、利比亞、突尼希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中東: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土耳其西部地區。
帝國分裂
羅馬帝國在1、2世紀時攻上巔峰,但隨國土面積擴大,政令佈達曠日廢時,管理帝國缺乏效率,西元285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皇帝為應對龐大的行政作業和抵禦外敵來犯,將帝國一分為二,兩邊各設一位正皇帝「奧古斯都」管理半個帝國,再各指派一位副皇帝「凱撒Caesar」協助治理。
然而在戴克里先皇帝退位後,「四帝共治」非但沒能實現長期穩定,反而激化內部展開皇位爭奪戰。這場內亂最終由「君士坦丁Constantine」擺平,他在西元324年統一了整個帝國,並於西元330年將帝國首都從羅馬遷至「拜占庭」,為東羅馬帝國奠定了基礎,對於後來的歐洲和中東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至於舊都城西羅馬帝國,由於經濟、軍事力量不足,逐漸式微,最終在西元476年,被勢力逐漸壯大的日耳曼族領袖「奧多亞塞Odoacer」消滅,讓這個存續五百零三年(西元前27年~西元476年)的羅馬帝國正式畫上句點,昔日的地中海霸主就此失去半壁江山。
延伸閱讀 德國人如何對待台灣觀光客,親身遇到才相信
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Byzantium」在羅馬帝國東部,原是一座建於西元前7世紀的古希臘殖民地,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以此地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都,並更名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此一舉措將羅馬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心轉移至東部,使東部開始蓬勃發展。
隨著時間推移,東羅馬帝國在身分認同、文化信仰和政治上與西羅馬帝國漸行漸遠。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承襲了古希臘的語言、文化,而西羅馬的拉丁語言和文化則傳承給了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東羅馬信奉的東正教,深深融入東羅馬社會和政治中,在整個東歐地區建立起巨大的斯拉夫文化圈,它與西方基督信仰有不同的傳統、禮拜儀式、神學解釋和教會治理模式,在西元1054年,東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從此分道揚鑣,史稱「東西方教會大分裂」。
延伸閱讀 為什麼「浪漫控」蜜月首選德瑞?2024德瑞金旅獎行程分享

聖索菲亞大教堂 圖/Shutterstock
「拜占庭帝國」這一名稱是在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才逐漸被歷史學家普及使用,「拜占庭」利於突顯東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文化和政治差異;另一說法則是當時的西歐世界認為東羅馬帝國有別於古羅馬的政權,故其滅亡後學界普遍稱之為拜占庭帝國。不過,對當時的人而言,東羅馬帝國在行政系統、法律框架和文化遺產都直接延續自原始羅馬帝國,統治者身上亦流淌正宗羅馬皇家血統,是唯一合法的繼承者。尤其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國祚持續千年,正因為這種延續性,人民依舊認為自己是羅馬人,稱家園為羅馬帝國,而不是拜占庭人。
拜占庭帝國在西羅馬滅亡後,仍存續了977年之久(西元395~1453),在六世紀中的「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期間國力鼎盛,幾乎收復了羅馬帝國時的領土,再次完成統一地中海世界的霸業。他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因此也被稱為查士丁尼大帝。
然而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劫掠後,國力和版圖再也不曾恢復,最終於1453年5月29日,被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變成鄂圖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堡」。東羅馬帝國的覆滅也被視作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早期的開端。
延伸閱讀 德語和義大利語同屬世界分布最廣泛的印歐語系,為什麼毫不相似?
拜占庭帝國的疆域:
存續時間:AC330~1453
東南歐:希臘、土耳其(伊斯坦堡和西部地區)、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黑山、北馬其頓,以及部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波黑。
東歐:烏克蘭的部分地區。
中東:土耳其、塞浦路斯、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部分約旦。
北非:利比亞北部和埃及。
神聖羅馬帝國
在西元476年滅亡羅馬之後,日耳曼蠻族初登文明殿堂,原想火力全開「去羅馬化」,但他們很快發現羅馬文化竟是自己穩定政治、擴張勢力的珍寶,因為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羅馬的文明、法律和勢力令人敬仰,因此日耳曼人最後選擇以羅馬帝國皇帝代理人的名義執政,藉此與羅馬帝國的歷史權威與文化遺產生連結。日耳曼大小王國也前仆後繼踏上「羅馬化」的道路,不少國王甚至向遠在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表露衷心,諂媚的稱自己為東羅馬皇帝在西歐的代表。
最有趣的傳說是,這些日耳曼族統治者深信唯有凱撒的子孫才有神力登上皇帝寶座,因此在近五百年的時間裡,沒有一個人敢問鼎稱帝。直到九世紀,日耳曼族中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在位期間將統治版圖擴大超過一倍,成為西方最強大的國王,因此後人稱他為「歐洲之父」。羅馬教廷認可他的實力,由教宗親自加冕為皇帝,自476年以來,一直空懸的羅馬帝國皇冠,終於有了繼承者。不過羅馬教宗也想利用日耳曼人強大的勢力對抗強盛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雖然東、西羅馬帝國系出同源,但拜占庭帝國的國王卻不承認羅馬教宗的權威,並與之對立。
如此一來,歐洲便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羅馬教宗任命日耳曼人為皇帝所構成的「西歐世界」,另一個則是拜占庭帝國(斯拉夫人)所統治的「東歐世界」。
延伸閱讀 從古羅馬帝國到現代德國 | 穿越德意志兩千年關鍵景點

查理曼大帝黃金雕像 圖 Moskwa/Shutterstock
查里曼大帝被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一事,鋪墊了神聖羅馬帝國誕生的雛形。西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Otto I」被教皇加冕為皇帝,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成立,與原來的羅馬帝國不同,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位於中歐的聯邦,由包括現代的德國、奧地利、瑞士和義大利部分地區的統治者組成,並宣誓效忠皇帝,而非中央集權管理。
神聖羅馬帝國被視為基督信仰的保護者,皇帝由羅馬教皇加冕,以此作為繼承羅馬帝國的正當性。目標亦是仿效羅馬帝國,為歐洲帶來穩定和統一。由於羅馬帝國被視為古代最高權威,因此保留羅馬二字可使新帝國擁有超越單一民族、語言或地域等更高層次的統一身份,因此重新創立品牌顯得不切實際,此舉也使得伏爾泰曾戲謔的形容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由於內部衝突、與歐洲其他強權的戰爭以及宗教改革削弱了國力,結構逐漸分裂,最後一位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被「拿破崙」擊敗,國祚844年的帝國正式解散,改由萊茵聯邦取代。
延伸閱讀 德瑞15天金旅獎行程浪漫推薦!
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
存續時間:AC962~1806
德國: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擁有眾多諸侯國。
奧地利:帝國的另一主要地區,尤其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
中東:土耳其、塞浦路斯、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部分約旦。
北非:利比亞北部和埃及。
瑞士:直到1648年獲得獨立前屬於帝國。
荷蘭:北部地區曾屬帝國,直到16世紀獲得獨立。
比利時和盧森堡:屬於帝國範圍內。
法國:東部地區,尤其是阿爾薩斯和洛林。
捷克共和國:以波希米亞王國的身份加入帝國。
義大利:北部地區,包括倫巴底和部分托斯卡納和威尼托地區。
波蘭:部分西部地區在不同时期屬於帝國。
斯洛維尼亞:屬於帝國內的哈布斯堡領土。
帝國的影響延續至今,成為歐洲文化的共同遺產,羅馬帝國的歷史和影響深入滲透於現代歐洲,無論是法律、語言、建築,藝術還是宗教儀式,皆可見到它的痕跡,讓旅行者不論在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羅馬的遺產。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撰文編輯/Camero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