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羅馬帝國到現代德國 | 穿越德意志兩千年關鍵景點

發佈 2024.11.21 |更新 2025.04.04

探索德國兩千年歷史的時光旅程!從古羅馬遺跡到現代統一壯舉,每一個地標都是時代的見證,文化與風景交織,讓德國成為令人神往的迷人目的地!

旅遊歐洲國家時,通常必訪首都,但柏林可能是個例外,因為台灣僅有直飛法蘭克福的航班,部分人因此誤認法蘭克福為德國首府。行程規畫專家「陳依福」雖已旅德十多回,但在2024年的踩線任務中,他把視角轉向柏林,發掘許多觀光元素,繼而規劃出不同天數的北德南德全德之旅,再加上原有的德瑞,簡直是一間任君挑選的德國旅行專賣店。陳依福規劃行程時,不單注重顏質,更講究景點在人類史上的地位或影響力,所以他演講的開場白一向是:「我喜歡以歷史脈絡串聯行程,而不是簡單地介紹每天去哪裡。」

今天,我們就跟著陳依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穿越德意志。

古羅馬帝國到現在

德國最古老的城市「特里爾Trier」,是羅馬帝國「四帝共治」時期的首都之一,曾有七位皇帝在此執政,全城人口高達五萬,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城市,其城門「大黑門Porta Nigra」、教堂、浴場、劇院等,均在1986年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座城市不大,人們可以在「2000步內跨越2000年」歷史。


特里爾大黑門 圖/Shutterstock

君士坦丁教堂 圖/Shutterstock

「君士坦丁大帝」是首位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其母「聖海倫」是虔誠的基督徒,她要求前往耶路撒冷尋找聖物,最後,她帶回據說是耶穌基督受難時所穿的「聖袍」,令特里爾主教座堂成為朝聖地之一,君士坦丁則下令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著名的「聖墓教堂」。


耶路撒冷聖墓教堂 圖/夏金剛

能在德國摸到兩千年前的羅馬宮殿,豈不珍貴?

延伸閱讀  三分鐘認識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特里爾是哲學家馬克思的故鄉 圖 Alexandros Michailidis/Shutterstock

科隆 Cologne

古羅馬帝國時期的遺跡也可在科隆發現,但經過多次改建,只剩科隆大教堂的古羅馬城門保留了一些痕跡。相較之下,特里爾未被大規模開發,保存較為完整。


科隆大教堂 圖/shutterstock

改變歷史的加冕禮

西元476年,羅馬被盤踞北方的日耳曼蠻族攻陷,部落其中一族法蘭克人創立了「法蘭克王國」,三百年後的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南征北討四十餘年,征服了歐洲大部分土地。

西元799年,羅馬教宗「利奧三世」遭政敵與貴族虐待,不得已向查理曼求救,查理曼從小篤信基督,十分敬重教宗的身分,便率軍護送他回到羅馬,並協助利奧三世鞏固了教宗的地位。教宗出於感謝,於西元800年聖誕節那一天,在羅馬為查理曼大帝加冕,奉他為「羅馬人的皇帝」,這次加冕改變了世界歷史,此後數百年,皇帝都由教皇加冕。這次事件意味著教皇承認查理曼大帝作為西歐的皇帝,使他的統治地位更加正當與合法,後人尊他為「歐洲之父」,其實,現代人距離他也不遠,查理曼大帝就是撲克牌中的紅心老K。

延伸閱讀 德國人如何對待台灣觀光客,親身遇到才相信


亞琛大教堂 圖/shutterstock

查理曼大帝在「亞琛Aachen」興建了宮殿與一座八角形拜占庭風格的亞琛大教堂,雄偉壯麗,至今仍保存完好,截至15世紀,亞琛大教堂已見證過三十三位神聖羅馬帝國君主的加冕禮,查理曼大帝也安葬於此。18世紀末年,拿破崙攻進亞琛大教堂時,他特別走上王位說了句:「我也是查理曼。」顯見亞琛大教堂在歐洲人心中的重要性,使它成了世界第三個、歐洲第一個、德國第一個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產。

陳依福:「當我們規劃深度行程時,像亞琛和特里爾這些歷史起點城市尤為重要。讓人能深刻體會這座城市在歐洲歷史中的獨特地位。」


亞琛大教堂的八邊形圓頂 圖 Uwe Aranas/Shutterstock

查理曼大帝的金棺 圖 fansquaresss/Shutterstock

拿破崙來到神羅帝國加冕王座 圖©Neues Stadtmuseum Aachen

神聖羅馬帝國誕生

西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孫兒輩起內鬨,將法蘭克王國分裂成西、中、東三塊,西法蘭克王國是現在的法國,東法蘭克王國則是如今德國最早的起源。西元962年,薩克森王朝國王「奧托一世Otto I」抵擋了匈牙利入侵,戰勝當時歐洲人最懼怕的遊牧民族,此功勳讓他受羅馬教皇加冕,延續了查理曼大帝的政治遺產,從此開啟「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844年的篇章,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世界遺產班貝格老城 圖/shutterstock

教宗皇帝權威之爭

神聖羅馬帝國初期,知識掌握在教會手上,日耳曼貴族文化水平低落,皇帝便任用自己信任的人來擔任大主教,毫不理會羅馬教皇的指派,結果,由誰任命大主教這件事,導致了皇帝與教宗之間的敘任權鬥爭。

1076年,亨利四世私自任命了大主教,沒想到羅馬教廷將他逐出教會、罷免掉他的王位,這使得國內貴族與政敵蠢蠢欲動,亨利四世終於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遂在隔年冬天,只披著一張毛毯、光腳站在雪地三天三夜才被教宗原諒,史稱「卡諾莎之辱Gang nach Canossa」,標誌著羅馬教廷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卡諾莎之辱 圖 Eduard Schwoiser (1826~1902) 

金璽詔書與選帝侯

1254年起,神聖羅馬帝國內各大公國越來越獨立,小諸侯、小領主也紛紛自立,整個帝國四分五裂。直到1356年,哲學皇帝「查理四世Karel IV.」在紐倫堡頒布《金璽詔書Goldene Bulle》,確立未來將由科隆、美茵茲、特里爾、普法爾茨、薩克森、布蘭登堡和波希米亞七位選帝侯成為唯一具合法選舉權的諸侯,確保了皇位繼承的穩定性與合法性,七位選帝侯來自不同地區和宗教派別,代表著帝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勢力,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治理結構的核心。

延伸閱讀 為什麼「浪漫控」蜜月首選德瑞?2024德瑞金旅獎行程分享


穿越德國兩千年之旅

《金璽詔書》中規定選帝會議在法蘭克福召開,此外,由於亞琛位處帝國西緣,是一座靠近荷蘭、比利時的邊境城市,所以1562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加冕儀式改到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舉行,總計有十位皇帝在此加冕。今日法蘭克福舊市政廳二樓「皇帝廳Kaisersaal」的牆壁上完整地排列著神聖羅馬帝國全部 52 位皇帝的肖像畫,成為該市著名觀光亮點之一。


前景鋸齒狀屋頂即為法蘭克福舊市政廳 圖 ColorMaker/Shutterstock

附帶一提,法蘭克福的政經地位僅次於巴黎與倫敦,居全歐第三⼤城市,歐洲中央銀⾏和德國聯邦銀⾏均坐落在此。

北德海洋經濟奇蹟

「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誕生於13世紀,是一個由北德及波羅的海沿岸城市共同組成的商業聯盟,幾座城市一同解決海盜問題,彼此還取消了關稅,有錢一起賺,有難一起扛的精神,很快吸引了漢堡、布萊梅、科隆以及非德意志的國家如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英國、荷蘭、瑞典、挪威、布魯日等國海港城市加入。

「漢薩」意指協作與合作,其宗旨為「互利互惠,共同繁榮」,德國漢莎航空沿用此名,象徵共榮的傳統。漢薩同盟最終在16世紀末因諸多大環境因素與內在衝突而解體。

呂貝克Lübeck

呂貝克地理位置優越,14世紀中期成為漢薩同盟「不成文的首都」。地標「霍爾斯滕門Holstentor」建於1464~1478年間,由於整座呂貝克島建立於黏土層上,大型建築多少發生傾斜,城門上刻有拉丁語書寫的漢薩同盟口號:「對內一致,對外和平。」被護城河環繞的古城具有濃厚的中世紀氛圍,見證了北德和歐洲貿易的黃金時代。19世紀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海軍一舉消滅了漢薩同盟的船隊,呂貝克萬商雲集的場景從此走入了歷史。


霍爾斯滕門 圖/Shutterstock

漢堡Hamburg

漢薩同盟成員「漢堡」現今是德國第二大城,亦是德國今日最重要的海港。1888年在城市南端的布洛克島建立新的倉儲據點「倉庫城Speicherstadt」,井然有序的哥德式紅磚建築群是世界上最大的歷史倉庫區,至今保存完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漢堡位於多條河流的交匯處,河流和運河密布,織出天然的水網,使得漢堡獲得一項金氏世界紀錄-全歐洲擁有最多橋樑的城市。驚人的2500多座橋樑,超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倫敦。


倉庫城 圖/shutterstock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漢堡因大火吞噬舊市區,沒想到因禍得福,以全新的方式來規劃重建。因此漢堡也創建了歐陸第一套的地下排水系統,從此之後城內家家戶戶開始擁有排水馬桶與潔淨的民生用水。


易北音樂廳可俯瞰海港 圖/shutterstock

布萊梅Bremen

二次大戰盟軍多次轟炸北德重要港口「布萊梅」,城市多數建築都變成廢墟,「市政廳Bremer Rathaus」和「羅蘭雕像Bremen roland」卻奇蹟似的倖存,羅蘭騎士曾是查理曼大帝的大將,布萊梅這一尊雕像建於1404年,⾼5.47公尺,是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羅蘭雕像,傳說只要雕像屹立不搖,布萊梅就能保持自由且獨立的地位。


世界遺產羅蘭騎士雕像 圖 saiko3p/Shutterstock

左邊哥德式結合文藝復興的市政廳令人驚豔 圖/Shutterstock

廣場另一角落,有座受歡迎的《布萊梅的城市樂手》雕像,再現了格林童話中驢子、狗、貓和公雞疊羅漢的經典,牠們為了免於被宰殺的命運,逃脫農場,彼此合作前往布萊梅當樂手。這座雕像象徵團結與勇氣,也是德國格林童話大道最北的一站,是城市另一個著名標誌。


布萊梅的城市樂師 圖 N.M.Bear/Shutterstock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7年,神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將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n》釘在了威登堡教會的大門上,揭發當時教會腐敗、濫權、斂財等罪狀,為宗教改革拉開序幕,北德意志諸侯因此紛紛改信路德新教,這與帝國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的天主教信仰對立,三十年戰爭就此爆發,從原本的帝國內戰逐漸演變成全歐大混戰,最終帝國戰敗,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路德新教取得合法地位。

延伸閱讀 2024三大宗教全球人口分布調查,旅遊必備知識


威登堡教會大門上的九十五條論綱 圖 PIXAS/Shutterstock

馬丁路德在萊比錫與教會進行大辯論 圖/Shutterstock

未來將在德國統一之路上扮演要角「布蘭登堡Land Brandenburg」(柏林、波茨坦所在地)是三十年戰爭中的超級重災戶,人口損失了3/4,經濟和社會幾乎全面崩盤。但是,這座號稱東德最美麗的城市在戰後有效率的推行復興計劃,重建國家基礎,為日後與普魯士王國的合作奠定了基石。

鐵血宰相統一德國

普魯士的前身「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是一個天主教會所建立的軍事修會,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一起並稱為三大騎士團。1226~1255遠赴波羅的海沿岸鎮壓異教徒普魯士人。但在宗教改革期間,騎士團大團長放棄天主教信仰,1525年將其佔領區改名為「普魯士公國Preußen,這個遙遠的小公國,竟在346年後統一了德意志大公國,完成建國偉業,其過程精彩曲折,本文僅簡單帶過。


條頓騎士團

1701年,選帝國布蘭登堡的「腓特烈一世」加冕為第一任普魯士國王,第三任國王「腓特烈二世」在1756至1763的「七年戰爭」中,以15萬兵力,粉碎了奧地利、法國、瑞典、俄羅斯、神羅帝國的75萬聯軍,因而被冠上「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這場勝利鼓舞了人民對自身力量的認同,間接為國家團結創造了條件,但最直接的影響來自拿破崙的入侵,法國的統治促使德國人反思自身的文化、語言和身份,並在反抗外國統治的過程中逐漸萌發了統一的願望。


戰神腓特烈大帝 圖/Carl Röchling 

腓特烈大帝最鍾愛的無憂宮 圖/Shutterstock

19世紀,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英明的領導下,刻意製造事端,故意發動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最後在普法戰爭中收回了德國南部的幾個邦。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以戰勝國的姿態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正式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完成了德國的統一,普魯士華麗退場。統一後的德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和工業強國。因此,德國人將德意志帝國視為歷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意志皇帝加冕典禮 圖/Anton Alexander von Werner

布蘭登堡⾨是德國的象徵 圖 ColorMaker/Shutterstock

德意志的生聚離合

年輕氣盛的新皇「威廉二世」不甘受制於鐵血宰相,野心勃勃地推動自己的政策,沒想到把國家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淵。敗戰的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得支付巨額賠款。之後,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利用全球經濟大蕭條與民不聊生的怨氣,不斷對國民煽風點火、仇視他國,同時趁機掌控了政權。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紐倫堡首次以「德意志第三帝國」來指稱納粹統治下的德國。


柏林圍牆後方可見布蘭登堡門 圖/CNN

1945年二戰結束,戰敗國德國被蘇、美、英、法分四區佔領。1949年,美英法合併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蘇聯則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分庭抗禮。柏林也被柏林圍牆一分為二,由蘇聯支持的共產黨政權執政,封鎖通往西柏林的通道,兩德人民被分離41年後,終於盼到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德國再次統一。


柏林圍牆東邊畫廊 圖 Sergei Bachlakov/Shutterstock
結語

德國面積約為台灣的十倍,想一次玩全不容易,想用一篇文章寫完也不可能,德國簡史和粗淺的北德觀光便耗去長篇幅,然而卻還未及陳依福老師所講一半的內容呢,接下來,我會慢慢介紹德國讓人印象深刻的世界級景點,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淚之女王》男女主角度蜜月的「忘憂宮」曾是女性禁地?

延伸閱讀 德國麥森名瓷與茨溫格宮的秘密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受訪者/
陳依福 | 晴天旅遊集團董事長

成長於馬祖小漁村-后沃村,從小島視野,凝望整個地球,熱愛大自然與古文明,擅以獨特美學打造一期一會的深刻旅程,曾獲頒二十餘座金質旅遊獎。

作者/
夏金剛

《致旅程》、《壹顆好心》與《夏金剛的奇幻之旅》的主理人,自2011起專職「故事行銷」,為品牌打造引人入勝的勸敗好故事。曾為非洲海島創造30倍營收,並受邀赴中國演講,亦獲商業周刊封面故事專訪肯定。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