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教是邪教嗎?這群「靈魂翻譯官」其實超有料!
發佈 2025.08.21 |更新 2025.08.29
從《哭聲》到《我的出走日記》,影視作品中的薩滿形象總讓人毛骨悚然。這篇文章將揭開薩滿教的神秘面紗,告訴你它為何不是邪教,以及它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
薩滿教真的邪門嗎?
從台灣恐怖片《紅衣小女孩》中法師與「魔神仔」的驚悚對決,到熱門韓劇《我的出走日記》中那句引人深思的「幫我當薩滿吧!」(文末有解釋)——薩滿教,這個古老而神秘的信仰,正以多元面貌悄然滲透當代影視創作。這些作品中的薩滿形象,時而令人驚懼顫慄,時而又散發出救贖之光,不禁引人追問:薩滿教真的是一種恐怖的邪教嗎?

韓劇《我的出走日記》 圖©Netflix
答案是否定的。薩滿教並非邪教,而是根植於人類文明深處的古老信仰與實踐體系。與其稱之為宗教,它更像是一種與自然共生、與靈魂對話的生活方式。
起源與核心:萬物有靈
不像佛教或基督教,薩滿教沒有單一教主,也沒有固定經典。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是人類面對未知自然時,由敬畏與恐懼交織而生的信仰結晶。薩滿教的核心是「萬物有靈論」,主張動物、植物、河流、山脈,甚至岩石皆蘊藏著靈魂或精神(Animism)。
在這種世界觀中,人類並非萬物主宰,只不過是自然眾生的一部分。而薩滿,便是那個被選中、能跨越人靈界線的「靈魂翻譯官」。

薩滿是極為古老的信仰
成為薩滿的試煉
想成為一名薩滿,並非透過學習或選舉,而是一段被動且充滿試煉的歷程。主要途徑有二:
一、世襲傳承:在某些部落中,薩滿職位由家族世代相承。繼承者往往自幼展現超凡感應力,並接受長輩的悉心栽培。
二、神靈揀選:在蒙古草原的夜晚,一名少年在病榻上翻滾多日,體溫忽冷忽熱,時而喃喃自語,時而發出淒厲叫喊。族人悄聲議論,這不是尋常的疾病,而是「靈魂的召喚」。有的年輕人會在這場「薩滿熱」中倒下,再也無法醒來;若他能熬過這場極限折磨,甦醒後便能看見常人無法觸及的靈界。
因此,如果他真能熬過,當他緩緩睜眼時,第一個動作是低聲述說一場在夢境裡經歷的旅程:他說自己看見祖先在河岸上呼喚,並將一面鼓交給他。那一刻,族人便知道——部落迎來了一位新薩滿。

成為薩滿的試煉 圖/Shutterstock
在不同文化中,這樣的「選中」各有變化:有些是家族世代的傳承,有些則是被靈啟示的孤獨試煉。但無論形式如何,成為薩滿都不是榮耀,而是一場必須承擔的使命。他們不僅是通靈者,更是治療師、守護者與故事的記錄人,為族人解決現實困境,舉凡治病、祈雨、引導亡魂,其職能近似於台灣民間的法師或乩童。
全球的薩滿足跡
薩滿教雖無統一的傳播軌跡,其信仰卻廣泛存於世界各個角落。西伯利亞的圖瓦和布里亞特地區,被許多人類學者視為薩滿信仰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薩滿」一詞亦源於此。
然而,薩滿教並不限於西伯利亞。從中亞的蒙古草原、美洲原住民部落、北歐的拉普蘭地區,乃至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信仰,皆可發現與薩滿相契的元素。這些在地化的實踐,無不映照出人類與自然共生、與萬靈對話的古老智慧。
延伸閱讀 我造訪了薩滿教發源地-俄羅斯西伯利亞
推薦行程 外蒙古、大西伯利亞-俄羅斯遠東行

西伯利亞薩滿柱 圖 topten22photo/Shutterstock

俄羅斯貝加爾湖薩滿岩 圖/Shutterstock
恐怖片編導的視角
薩滿教本身並不邪惡,為何卻成為恐怖片的熱門主題?關鍵在於其信仰元素自帶強烈戲劇張力:
儀式感與未知性:薩滿儀式常包含鼓聲、吟唱、舞蹈、神秘藥草與面具,視聽衝擊濃烈。重複的節奏易營造緊張氛圍,喚起觀眾內心的不安與恐懼。
善惡界線的模糊:薩滿雖具通靈驅邪之力,但其力量本質遊走於模糊地帶。電影常將之扭曲——或描繪為惡靈附身,或轉為詛咒害人,藉由「神聖黑化」的反轉劇情強化恐怖效果。
文化刻板印象:大眾對薩滿的認知多來自影視與傳說,導演遂利用這種陌生感,將之簡化為「巫術」、「詛咒」等符碼,迎合觀眾對異文化的想像與恐懼。
大銀幕上的薩滿,手持面具與羽毛,眼神狂烈,似乎下一秒就要召來無形的惡靈。薩滿儀式自帶張力,反覆的鼓點能讓人陷入恍惚,藥草煙霧營造的不確定性更放大了未知的恐懼。

真實的薩滿儀式 圖©Alexander Nikolsky/Siberian Times
然而在許多部落,真實的薩滿其實是病患最後的依靠,是亡魂歸路的嚮導,是族人祈雨、保護收成的守護人。只是當這些元素被搬上銀幕,編導為追求戲劇效果或感官刺激,往往將神聖轉化為黑暗,將曖昧不明的靈力扭曲成詛咒。
因此,當觀眾在電影院享受完驚嚇感之後,不要忘記:那些看似詭譎的儀式,本質上是人類對生命的敬畏,是古人與宇宙對話的另一種語言。
.jpg)
台劇《通靈少女》 圖©HBO
推薦薩滿影視作品
若你對薩滿信仰感興趣,以下影視作品皆融入相關主題,值得進一步探索:
2015台灣《紅衣小女孩》系列:結合台灣在地傳說與驅魔儀式,具濃厚的在地薩滿色彩。
2016韓片《哭聲 곡성》(The Wailing):融合薩滿教、基督教與民間信仰的懸疑恐怖片。
2017台劇《通靈少女》:講述一個現代少女通靈、為人解惑的故事,角色設定近似於薩滿。
2018台灣《粽邪》系列:以台灣「送肉粽」儀式為核心,展現民間信仰如何處理超自然事件。
2018美片《宿怨》(Hereditary):利用儀式與家族詛咒,與薩滿的靈性實踐有相似之處,獲全球媒體盛讚夢靨級恐怖片。

三大薩滿恐怖片:薩滿、哭聲、宿怨 圖/My Video
2021韓片《地獄公使 지옥》(Hellbound):探討極端信仰與儀式,與薩滿教有部分呼應。
2021泰片《薩滿 ร่างทรง》(The Medium):以泰國薩滿世家為背景的偽紀錄片式恐怖片,探討信仰與附身。
2022韓劇《我的出走日記 나의 해방일지》(My Liberation Notes):將薩滿概念融入現代人追求心靈救贖的戲劇。
韓劇《我的出走日記》也有「薩滿」?
在韓劇《我的出走日記》第15集中,女主角廉美貞對具氏說出的那句著名台詞「구원해 줘요」,其原意為「拯救我吧!」,並非「幫我當薩滿吧!」。薩滿之所以出現乃是譯者根據前後對話巧妙處理的結果。在這場戲之前,具氏曾問美貞:「妳的理想型是薩滿嗎?」(네 이상형은 무당이야?),而美貞則回答「我需要一個薩滿。」(나도 무당이 필요해)。在他們的對話中,薩滿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個能夠看透內心痛苦、給予指引並帶來救贖的人。因此,美貞所期待的具氏,正是那名能帶她走出困境、實現心靈救贖的「薩滿」。
延伸閱讀
薩滿教常見問題(FAQ)
Q1:薩滿教和邪教有什麼不同?
薩滿教是一種源自舊石器時代的古老信仰,核心是「萬物有靈論」。它並不崇拜單一神祇,也不要求信徒絕對服從,更不是以控制為目的的組織。與邪教不同,薩滿的功能是治療、祈福與守護族群。
Q2:薩滿和巫師、乩童有何差異?
薩滿多透過「薩滿病」或靈選試煉而被動成為靈媒,職責是為族群服務;巫師或乩童則多與特定宗教或廟宇制度相連。儀式形式相似,但文化脈絡不同。
Q3:為什麼薩滿常在恐怖片裡出現?
因為薩滿儀式有強烈的戲劇性:鼓聲、吟唱、面具與藥草煙霧,容易被導演用來營造驚悚氣氛。但現實中的薩滿多是療癒與守護的角色。
Q4:台灣也有薩滿文化嗎?
有。台灣部分原住民族(如阿美族、卑南族)的傳統信仰中,就有與薩滿相近的靈媒角色,負責治病、祈福或引導亡魂。
重點摘要:
薩滿教是一種古老的泛靈信仰,並非邪教,起源於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核心是萬物有靈論。薩滿是能與靈界溝通的個體,其身分多為世襲或被神靈選中,職責包含治病、占卜與引導亡靈。雖然起源於西伯利亞,但其信仰遍布全球,與多種原住民文化緊密結合。
由於其神祕的儀式、模糊的善惡界線與文化刻板印象,薩滿教常被影視作品當作恐怖元素,例如泰國電影《薩滿》與韓國電影《哭聲》,但這類作品的描繪與其真實信仰有所出入。相較之下,泰國電影《邪厄》則描寫了利用泛靈信仰元素的邪教,與薩滿教的核心精神有本質區別。而台灣電影《紅衣小女孩》則透過「魔神仔」傳說與法師儀式,呈現與薩滿教相似的在地信仰。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