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西伯利亞貝加爾湖:追尋蘇武牧羊的北海足跡

發佈 2025.08.21 |更新 2025.08.27

走進西伯利亞心臟伊爾庫次克,探訪薩滿文化、奧利洪島與貝加爾湖,在歷史、自然與信仰交織中尋找蘇武牧羊的北海足跡…

放逐西伯利亞,初見俄東

遠離戰火的平靜

離開外蒙古後,我們的行程繼續往俄羅斯東部前進──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抵達後發現當地一片祥和,人民生活正常的運行著,真要說有戰爭的煙硝味,頂多是路上幾張巨幅徵兵廣告看板,俄東由於遠離戰場,受到的影響僅是經濟制裁導致物價上漲,以及旅遊業蕭條,用「東線無戰事」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這讓出遊前的疑慮,一掃而空。

作者旅遊時間:2025.07.18~08.06

走進「西伯利亞心臟」伊爾庫次克

揮別蒙古草原的雙彩虹,我們在凌晨兩點搭上紅眼班機,抵達安加拉河畔的伊爾庫次克(Irkutsk)。這座1652年建立的古城,是西伯利亞的心臟,也是進入貝加爾湖的門戶。

旅人眼中的它,不僅僅是一個交通中繼站,而是一座帶著歐洲優雅氣質的城市。俄羅斯作家修古諾夫曾說:「就像英國造就倫敦,法國造就巴黎,俄羅斯則造就了伊爾庫次克。」因此,它被喚作「東方巴黎」,也是「西伯利亞的明珠」。

俄羅斯伊爾庫次克市-貝加爾湖的門戶
俄羅斯伊爾庫次克市 圖/Shutterstock

人文與自然的對話

塔爾茨木質民族建築博物館

不遠處的安加拉河岸,座落著一座佔地60餘公頃的露天博物館──「塔爾茨木質民族建築博物館」(Taltsy Architectural and Ethnographic Museum)。園區內散落著數十座17至19世紀的木造建築,全以精巧的榫卯結構拼接,不見一根釘子。這裡沒有鮮豔的色彩,卻保留了樸素的古風:教會小學、糧倉、莊園、堡壘、塔樓等各式建築錯落其間,並收藏八千多件文化展品,值得旅人慢慢流連,細細品味。

塔爾茨木質民族建築博物館
塔爾茨木質民族建築博物館 圖 Andrey_S/Shutterstock

貝加爾湖生態博物館的震撼

貝加爾湖生態博物館(Baikal Museum)建於1928年,位於利斯特維揚卡的安加拉河口。館內收藏大量標本、影像與水族箱,其中還能看到貝加爾湖獨有的淡水海豹與魚類。牆上一塊圓形看板提醒著遊客:這裡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深達1637公尺,湖水長636公里、寬最窄27公里、最寬80公里,儲水量約占全球淡水的五分之一。湖中孕育超過3500種生物,其中七成以上為特有種,生態之豐富可見一斑。

貝加爾湖生態博物館圓形資料板
貝加爾湖資料展示板

當我們凝望水族悠游時,我隨口問團裡最年輕的妹妹:「我們中午吃的是哪一條魚?」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就盤子裡那一條。」這答案讓我啼笑皆非,這段妙語也成了行程中最常被提起的趣味話題。

喀山聖母教堂的童話之美

接著我們參訪了色彩繽紛的「喀山聖母教堂」。早在莫斯科紅場與聖彼得堡時,我就已深深迷戀瓦西里大教堂與滴血教堂那童話般的洋蔥圓頂建築,如今有幸在喀山見到華麗程度排名俄羅斯第三的東正教教堂,心中格外雀躍。教堂外觀華麗,內部壁畫也同樣精緻絕倫。

我在教堂裡為自己、家人與團員虔心代禱,祈願平安順遂。臨行前,我買下了一個錐形搖鈴,既是收藏櫃裡的新成員,也象徵著我將這份教堂所賜予的平安帶回家中。

喀山聖母教堂
喀山聖母教堂

民族記憶與信仰

烏斯特奧爾達國家博物館的啟示

烏斯特奧爾達國家博物館於1995年獲頒「國家博物館」頭銜,館舍坐落在一棟不起眼的1930年代傳統建築裡。館內展出布里亞特民族的歷史、民俗文物與宗教信仰等多樣藏品。

導覽時,我們停在一幅描繪五口之家的畫作前,當導覽員解釋布里亞特人習慣將財產留給最小的兒子時,團員們立刻驚呼不公平!原來最小的兒子最後才獨立,長久與父母同住,自然承擔最多照顧之責,因此獲得較多財產分配。但大家還是不放棄:「那其他兒子呢?」導覽員笑著補充:「有的,只是沒有小兒子的多。」這番解說讓眾人恍然大悟──看來父母不偏心,要能公平、公正、責任與義務公平分攤是大家比較能接受的。

烏斯特奧爾達國家博物館畫作
引發討論的博物館畫作

薩滿文化的祈福體驗

烏斯特奧爾達國家博物館戶外,還原了一座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布里亞特農民的農場。我們走進其中一間木屋,聆聽一位薩滿靈媒講述薩滿教的起源,以及她如何與天地萬物溝通。經過大家同意後,她先為我們進行淨化祈福,並徵求一位志願者,示範個人淨化儀式。最後,她讓我們自由取用一袋加持過的白米,象徵避邪趨福。我小心拿了一撮,裝進隨身的小夾鏈袋裡,與護照放在一起,盼望這份祝福能伴我走遍天涯。

薩滿教靈媒祈福示範
接受薩滿教靈媒淨化祈福的團員

這場特別的體驗,讓我們對薩滿教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往人們總覺得薩滿神祕難解,但人類學研究發現,許多古老部族的儀式與祭典其實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統稱為「薩滿」(Shamanism)。若以現代角度來看,這種信仰相信天地萬物皆能對話,人們藉由儀式與靈性連結,達到問卜、治療與安慰心靈的目的。在我看來,這樣的信仰其實源自一種善意與關懷。

歷史的回聲

伊爾庫次克的城市記憶

伊爾庫次克的底蘊確實多元豐富。市區裡,我們先參觀了建於1811年的凱旋門,這是為紀念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位十周年而建。往前不遠,就是哥薩克人建城紀念碑──這群驍勇善戰的哥薩克人,曾是歷代沙皇的重要軍力,也是在安加拉河畔築起木造要塞的先驅,奠定了今日伊爾庫次克的起源。

俄羅斯伊爾庫次克凱旋門
伊爾庫次克凱旋門
俄羅斯伊爾庫次克哥薩克人建城紀念碑
哥薩克人建城紀念碑

不遠處的救世主教堂入口,矗立著彼得與費芙羅尼亞的雕像,這是俄羅斯十多座獻給這對夫婦的紀念碑的其中一座,他們在東正教中被尊為家庭之愛與忠誠的典範。再往前走,就是二戰勝利紀念廣場,永不熄滅的「永恆之火」前,牆面鐫刻著無數陣亡英雄的名字,與周圍鮮花相映,肅穆莊嚴。

彼得與費芙羅尼亞紀念碑
彼得與費芙羅尼亞紀念碑
庫爾次克二戰勝利紀念廣場永恆之火
二戰勝利紀念廣場永恆之火

十二月黨人的流放與音樂會

伊爾庫次克的歷史並非只有輝煌。1825年12月26日,聖彼得堡「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許多軍官與貴族被流放至此。如今的十二月黨人博物館,原是沃爾孔斯基公爵的故居,灰藍色的二層樓建築裡,展示著家譜、畫像與公爵夫人的日常用品。

參觀結束後,我們在館內廳堂欣賞了一場音樂會:主持人身著燕尾服介紹曲目,男女聲樂家輪番獻唱,伴隨鋼琴流淌,古樸的歐式廳堂因歌聲而格外動人。演出尾聲,領隊特地準備玫瑰花分發給幾位團員,獻給表演者,代表我們全體表達感謝與崇敬之意,讓這場「專屬於我們一團」的音樂饗宴顯得格外動人。當下,我真想喊安可(Encore)呢! 

團體於十二月黨人博物館聆聽專屬音樂會
團體於十二月黨人博物館聆聽專屬音樂會

伊爾庫次克既有湖光山色,也有歷史人文,被稱為「西伯利亞的心臟」並非虛名。我們還搭乘無罩式纜車登上切爾斯基山,雙腳懸空晃動,登頂後的觀景台可遠眺安加拉河發源地與貝加爾湖壯麗的峭壁,景致令人心曠神怡。

西伯利亞的藍眼睛

薩滿岩與祈願之柱

貝加爾湖在1966年被UNESCO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湖中群島眾多,其中最大的是奧利洪島,約有1500名居民,以漁業與農牧維生。島上最著名的地標是一塊突出在湖畔的巨石「薩滿岩」(Shaman Rock)。薩滿信仰認為,湖神就居住在其中,因此這裡也被認為是「亞洲九大聖地」之一。

延伸閱讀 薩滿教真的邪門嗎?這群「靈魂翻譯官」其實超有料!

貝加爾湖奧利洪島的薩滿岩
奧利洪島的薩滿岩

附近的十三根薩滿柱,象徵天神的十三個兒子守護此聖地。柱身纏滿五彩布條,都是人們的祈願。地陪還貼心準備了絲帶,讓我們也能將心願繫在柱上,留下屬於自己的祝福。

十三根薩滿柱
十三根薩滿柱

合波角的森林午餐

奧利洪島最北端的「合波角」(Cape Khoboy),俗稱北角,是島上必訪之地。「合波」在布里亞特語意為「尖角」,若側身望去,宛如一名女子的側影,因此又名「處女岩」(Virgin Rock)。我們抵達時,附近涼亭早被遊客佔滿,只好沿著木棧道前行,司機們則在林中支起爐灶準備鮮魚湯。最後,我們抄小徑與他們會合,在森林裡享用一頓特別的午餐。

奧利洪島最北端的合波角
奧利洪島最北端的合波角

雖然因時間無法走到最尖端,但我用手機捕捉到一位當地人的典型裝束──腰間繫著一塊墊子,地陪曾說這墊子的功能是走累了坐下來墊著臀部用的,這是當地特有的生活習性,也是區辨遊客與當地人的好方式,終於長知識了!

在合波角腰際帶著墊子的當地人
在合波角腰際帶著墊子的當地人

男孩山與女孩山的趣味想像

大自然景物若加上人類的想像,往往更加生動活潑。島上的「男孩山」與「女孩山」是兩塊伸向湖面不同方向的巨岩。導遊形容它像婦女分娩時弓起的雙膝,因此祈求女兒的人要走向右邊,想求兒子的走向左邊。我們卻覺得更像天使展翅,便紛紛舉起雙手模仿飛翔,留下趣味十足的合影。

島上還留有蘇聯時期的流放監獄與魚場遺址,湖面則散落著形似鱷魚與獅子的島嶼,雖小卻維妙維肖。

奧利洪島男孩山、女孩山
奧利洪島男孩山、女孩山

在顛簸與鐵道間的旅行

俄式吉普車的溫馨小細節

交通工具幾乎都是俄式吉普車,我們分乘三輛,顛簸在高低起伏的泥石路上。車內沒有冷氣,開窗卻會塵土飛揚,幸好一路美景相伴,倒也不辛苦。更有趣的是,每次停車都要等司機下車幫忙開門,還會從座位下搬出小木凳,避免我們下車時踩空跌倒,有時甚至伸手相扶,維護我們上下車的安全。這些小小的動作,讓人溫馨滿滿。

奧利洪島上的俄式吉普車
奧利洪島上的俄式吉普車

環貝加爾湖觀光火車之旅

欣賞貝加爾湖風光,除了前往奧利洪島,搭乘環湖觀光火車是另一種絕佳方式。那天一早,我們八點前便抵達伊爾庫次克火車站。車廂不若歐洲觀光列車般豪華,沒有大面觀景窗,只有如早期台鐵般的上推式小窗,僅能打開上半部,搭配薄紗窗簾,遮陽效果有限,不過車廂整潔乾淨,中間走道寬敞。乘客兩兩面對面而坐,座位中間的桌面印著貝加爾湖周邊地圖,桌上貼心擺放了四人份的巧克力、明信片和簡介。

最值得稱讚的是年輕服務人員,他們除了補充茶水,還會主動在上下車時伸手相助,因為車廂與月台之間有明顯高度落差。我詢問能否為他們拍照,他們靦腆一笑,愉快地比出「YA」的手勢,讓回憶更添溫度。

親切體貼的年輕服務人員
親切體貼的年輕服務人員

這段火車旅程長達九小時,當地旅行社特地準備了豐盛的午餐袋:主餐盒、沙拉、麵包、泡麵、零食與咖啡包一應俱全。事實上,九小時聽來漫長——但一邊吃喝聊天,一邊欣賞窗外湖光山色,偶爾下車散步拍照,時間一溜煙就過了。

火車上提供的簡介也帶我們回顧了這條鐵路的歷史:第一段建於1901至1905年,第二段於1911至1915年完成。當時俄國缺乏在複雜地質下修築鐵路的經驗,卻依然克服萬難,使環貝加爾湖鐵路被譽為「20世紀的奇蹟之一」。如今,它依舊是遊覽湖區的獨特方式。

觀光火車與貝加爾湖風光相映成趣
觀光火車與貝加爾湖風光相映成趣

環湖火車站巡禮

貝加爾湖觀光火車的第一站是1904年完工的斯柳江卡(Slyudanka)。如今的大理石車站是在鐵路百週年時改建的,廣場上矗立著鐵道部長米海爾‧希爾科夫的雕像,他當年親手釘下最後一根軌道釘,象徵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竣工與通車。

舊式車窗外的斯柳江卡站
觀光車窗外的斯柳江卡站
鐵道部長米海爾希爾科夫的塑像
鐵道部長米海爾希爾科夫的塑像

第二站安加索爾卡,有一座由六個拱門組成的石造高架橋,出自義大利工匠之手,造型優雅。接著列車行經Kirkirey站,這裡因兩座隧道相連,被稱為西伯利亞鐵路的「環扣」。再往前的波洛溫納亞站,除了兩座橋,還展示了一輛E系列蒸汽機車頭。

環貝加爾湖火車隧道
環貝加爾湖鐵道的隧道

其中最特別的一站,是由義大利工程師路易吉‧費拉里於1905年設計的拱型靠山牆,長達39公尺,展現了濃厚的義式風格。終點站則是利斯特維揚卡,因景點豐富、設施完善,被譽為貝加爾湖畔的觀光重鎮,四季皆吸引無數旅客。

在這裡結束觀光火車行程後,我們換乘渡輪返回伊爾庫次克用餐,隨即搭機前往伯力,再轉機飛往庫頁島,展開下一段旅程。

環貝加爾湖鐵路的義式靠山牆
環貝加爾湖鐵路的義式靠山牆

蘇武牧羊的漣漪

兒歌中的北海,心中的夢想

小時候常唱的一首歌謠《蘇武牧羊》,講述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因拒絕投降,被流放至北海放牧,直到「公羊產奶」才能獲釋。多數史家認為,這裡所指的北海就是今日的貝加爾湖。早已聽聞湖光壯麗,再加上歷史典故的加持,貝加爾湖成了我此行最殷切期待的目的地。如今親臨奧利洪島,並搭乘環湖觀光火車,總算如願一睹「北海」的真容。這片湖水已深藏於我心中,也為自己種下一個新夢想:未來能在冬季重返,體驗冰上氣墊船與哈士奇雪橇。

若說此行能成行,伊爾庫次克功不可沒。這座與湖緊密相連的城市,繁榮而富歷史感,徹底顛覆了我對「西伯利亞荒涼」的刻板印象。博物館記錄著人類與自然的脈絡,華麗的教堂寄託著人們的信仰。雖然沒有歐美大城市的現代化面貌,卻當之無愧地承載著「西伯利亞心臟」的地位。

再見伊爾庫次克

我們抵達伊爾庫次克時是凌晨三點,離開時則是凌晨一點。由於未曾在白天見到機場全貌,臨行前只得在靜謐的夜色中與它告別。夜裡的機場外面,幾乎無路人走動,沒有了人車的吵雜,顯得靜謐,機場的藍色建築外貌在燈光下則顯得格外潔淨鮮明,此刻的我拿起手機拍下那可說是驚鴻一撇的伊爾庫次克機場外觀,期盼來日有機會再訪!

伊爾庫次克機場外觀
伊爾庫次克機場外觀

延伸閱讀|俄羅斯遠東地區壯遊專題

這不只是一段旅程,而是一首 20 天寫下的長詩。從蒙古草原到海參崴港灣,五篇遊記,帶你完整走過這片「此生必訪的終極秘境」。
👉回到專題總頁 

 蒙古國:追尋遊牧民族的藍天夢
 庫頁島:邊境記憶與帝王蟹
 堪察加:火山、直升機與棕熊奇遇
 海參崴:鐵路盡頭的港灣浪漫

西伯利亞貝加爾湖FAQ

Q1:貝加爾湖最佳旅遊季節是什麼時候?

夏季(6–9月)適合遊船、健行與湖畔小鎮探索;冬季(1–3月)則能看到壯觀的藍冰奇景與冰上活動。

Q2:貝加爾湖的水真的能直接飲用嗎?

湖水因純淨度極高,當地人常直接飲用。不過旅客建議在遊客中心或當地導遊帶領下嘗試,以確保安全。

Q3:伊爾庫次克與利斯特維揚卡之間如何交通?

兩地相距約70公里,車程約1小時,可搭乘巴士、計程車或預訂旅行團接駁。

Q4:貝加爾湖博物館值得參觀嗎?

非常值得。館內除了展示珍稀標本,還能近距離觀察淡水海豹,是快速理解湖泊生態的最佳起點。

Q5:喀山聖母教堂與莫斯科、聖彼得堡的教堂有何不同?

它雖規模較小,但以色彩鮮豔、裝飾繁麗聞名,被譽為俄羅斯第三美的東正教堂,讓旅人不必遠赴兩大首都也能感受童話般的洋蔥式圓頂魅力。

內容精華

貝加爾湖不僅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更是孕育超過2600種特有生物的自然寶庫。從伊爾庫次克的西伯利亞小鎮風情,到利斯特維揚卡的湖濱散步、再到喀山聖母教堂的東正教藝術,這趟旅程展現了西伯利亞的多重面貌。文章結合歷史故事、建築細節與旅人心境,帶讀者在人們印象中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感受俄羅斯的熱度與人情味。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照片提供 / Janice Chen

編輯整理 / Cameron Wang

 
投稿人/

 
Janice Chen

一顆遠颺的心搭配著我不在家就在旅遊路上的旅遊魂,豐富了我的生命,願藉由此繽紛與喜悅的旅遊紀錄,催促那悸動的心,就讓我們說走就走吧!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