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獵巫」了!你正召喚一段比想像中更殘酷血腥的歷史

發佈 2025.07.31 |更新 2025.08.01

韓國K-pop女星「具荷拉」輕生事件,被媒體形容為「現代獵巫」,事實上,獵巫不只形容網路霸凌,它的歷史真相遠比你想像中血腥,本文帶你探索無辜女性為何被殘酷審判?如何演變為現代社會的群體攻擊…

為什麼重提獵巫故事?

2019年11月24日,韓國K-pop女星具荷拉(Goo Hara)在首爾江南區清潭洞的家中輕生身亡,年僅28歲。外界初時以為她只是因憂鬱症困擾,但真相更為殘酷—在2018年9月,她控告男友崔鐘範(Choi Jong Bum)家暴,對方卻反咬她動手,並威脅要散播她的私密影片。儘管警方最終判定男方非法拍攝並威脅她,網路輿論卻大多將矛頭指向受害者具荷拉,批評她「不檢點」、「毀掉女團形象」、「有錯在先」。

韓國已故女星具荷拉
韓國已故女星具荷拉 圖©MBC

這段期間,她不僅在法律上為自己辯護,還要在媒體與網民的鍵盤審判中掙扎求生。具荷拉辭世隔天,金熙俊記者在11月25日的《朝鮮日報》上刊出評論,標題寫道:「這是現代的獵巫(Modern-day Witch Hunt)」,痛批媒體與網路輿論的雙重暴力。

極端歷史現象,為何成現代比喻?

今天你認知的「獵巫」,可能只是對某種輿論壓力的控訴。但在歷史上,這是一場持續超過三百年的群體暴力。

從15世紀末到18世紀初,歐洲共進行超過10萬場女巫審判,約有4萬至6萬人遭處決,其中絕大多數為女性。這些「女巫」被指控造成天災、瘟疫、牲畜死亡、性無能,甚至鄰人運氣變差也被歸咎——她們成了社會一切失序的代罪羔羊。

而你知道嗎?這場現象的心理種子,早在黑死病時期就已悄然埋下。

黑死病與仇恨種子:失控現實,轉控他人

1347年,黑死病席捲歐洲,短短數年間奪走了三分之一人口。當時人們無法理解疾病的科學原因,便將災難歸咎於「異端」與「女巫」。從鞭笞苦修派自虐求赦,到猶太人被指控毒水井遭屠殺,一切皆為人類恐懼的出口。

史特拉斯堡猶太人大屠殺
史特拉斯堡猶太人大屠殺 圖/Wikimedia Commons

雖然真正的獵巫高峰出現在兩百年後,但黑死病這場瘟疫,已讓「將災難歸咎於他人」成為社會的一種潛意識。

女巫判定標準:非邏輯,是陷阱

你以為定罪某人為女巫時會有證據、證人、對質、審判?錯了。歷史上對女巫的「辨識」,往往荒謬至極,卻又被信以為真:

  • 女巫印記(Witch’s mark):身上的痣、胎記或疤痕,若刺之不痛或不流血,即為女巫印記。
  • 水刑(Trial by water):雙手綁起投入河中,若沉則無辜、浮起則為女巫。
  • 惡魔性交供詞:以酷刑逼供,要求受刑人描述與惡魔性交的時間、地點、感覺。
  • 審判者預設立場:只要鄰里指控、長相不合時宜、性格獨立者,即可能成為下一位受審者。
荒謬的女巫印記檢驗
荒謬至極的女巫印記檢查 圖/Thomkins H. Matteson 

有位德國農婦克拉拉·蓋爾(Clara Geißlerin),因鄰人覺得她走路姿勢「不像老太太」,被指控能騎掃帚飛行,最後在1597年被斬首處決。除了上述,更多聞所未聞的殘酷手段只為逼出「供詞」:

  • 拇指夾(Thumbscrews)與脛骨夾(Shin Screws):用金屬夾具緩慢且痛苦地擠壓拇指或小腿脛骨,直到骨頭碎裂。
  • 吊刑(Strappado):將受審者雙手反綁在背後,吊起身體,有時會加上重物,使其關節脫臼,肌肉撕裂。
  • 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強迫受審者數天數夜不能入睡,直至精神崩潰,出現幻覺,說出任何審訊者想聽的「供詞」。
  • 拔指甲(Nail Pulling)或灼燒(Branding):用工具拔除指甲,或用燒紅的鐵器灼燒身體。

為何是「她們」?信仰與性別雙重壓迫

你可能好奇:為什麼是女性?

首先,是宗教觀念的長期影響。聖經中的夏娃吃下禁果被視為女性天生誘惑與墮落的象徵,因此中世紀的教會教義常將女性視為「更容易受誘惑、更靠近罪惡」的存在。 

舉例來說,一本由多明我會(Dominican Order)修道士海因里希·克拉默(Heinrich Kramer)與雅各布·施普倫格(Jacob Sprenger)於1487年撰寫的手冊《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就明言:「女人比男人更易成為魔鬼的工具,因為她們口舌不潔、信仰薄弱。」

女巫之槌
女巫之槌封面 圖/Wikimedia Commons

再來,是父權社會對女性獨立性的恐懼。在當時的歐洲,女性若無父、無夫、無子可依,就容易被視為「不合常理的存在」——譬如寡婦、獨居婦人、草藥師、助產士,或是性格獨立的女子——她們既不順從家庭期待,也未依附男性,在當時的社會中顯得「不正常」,自然就成為最容易被獵巫的對象。

而許多逼供與拷問手段中,針對女性身體的羞辱與傷害尤其殘酷。除了前述的惡魔性交供詞,女性經常被剃去全身毛髮並搜查私處尋找「女巫印記」;更有甚者,施加乳房鉗(Breast Ripper),用帶刺的鐵鉗夾住並撕裂乳房,旨在肉體和精神上徹底摧毀這些受害者。這都突顯這並非單純的宗教審判,更是一場結合性別歧視與暴力的殘酷行動。

女巫審判
羞辱暴力的審判 圖/Wikimedia Commons

他們膽敢這樣對待女巫?— 審判者與鄰居的心理

最駭人之處不是制度,而是人心。

你也許會問: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這些執刑的人難道沒有良知嗎?但歷史上多數獵巫者不是冷血變態,而是相信自己正在「清洗罪惡」。他們在宗教與群體壓力中,將暴力合理化為「正義」。

無故處死疑似女巫的無辜女性
獵巫者相信自己正在「清洗罪惡」圖/Wikimedia Commons

英國的馬修·霍普金斯(Matthew Hopkins)自封為「女巫獵人將軍」,在1644~1647年間主導逾百起審判。他聲稱自己以神之名行動,實則從中斂財,每場審判皆收取高額費用。

這些執法者、鄰居、甚至牧師,他們不是瘋子,而是受信仰驅動的「平凡人」。

宗教與法律在場:非缺席,是共犯

《女巫之槌》指導如何辨識與審判女巫,是當時最廣泛流傳的「女巫百科」。

教廷與地方法院分別掌控精神與法律權威。許多獵巫案表面由地方執行,實則源於宗教氣氛的壓迫與默許。例如:在1620年代德國的弗爾達(Fulda),主教本篤·馮·本澤(Benedict von Bentheim)任內,光是一場調查就處決了250人。

燒死女巫
慘遭焚燒的無辜女性 圖/Wikimedia Commons

重提「獵巫」:我們要記得什麼?

今天,當我們在評論區、社群平台,甚至媒體上看到「獵巫」這個詞,我們不只是用它來形容一場不公正的輿論審判。

我們是在召喚一段人類集體歇斯底里的記憶。

我們是在提醒自己:

  • 當社會陷入恐慌與不安時,「製造一個敵人」往往比「解決問題」來得簡單。
  • 而那些被我們簡化為「不正常」、「可疑」、「該死」的對象,可能正像過去的那些女人一樣—只是想好好地活著。

這,是我們在21世紀仍須記得的歷史。

延伸閱讀 | 黑死病文化地圖

黑死病:一場奪走全球45%人口的世紀浩劫

獵巫:當恐懼被制度化

隔離制度的起點:從杜布羅夫尼克談起

文藝復興的重生密碼:黑死病如何引發思想革命

FAQ 常見問題

Q1:「獵巫」這個詞語源自何處?

「獵巫」一詞源自歐洲中世紀末期到近代早期(約15世紀末至18世紀初)大規模的女巫審判和處決事件。當時人們相信存在女巫,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因此發起了一系列獵捕、審判和處決被指控為女巫的人的行動。

Q2:歷史上的獵巫事件主要發生在哪個時期和地點?

歷史上的獵巫高峰主要發生在15世紀末到18世紀初的歐洲,特別是在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及周邊地區)、法國、瑞士、蘇格蘭等地。

Q3:為什麼當時的社會會大規模地進行女巫審判?

原因複雜,主要包括:

  • 宗教狂熱與迷信: 堅信魔鬼和女巫的存在。
  • 社會不安: 黑死病、戰爭、飢荒等導致的恐懼與焦慮,人們需要替罪羔羊。
  • 司法漏洞: 審判程序不公正,酷刑逼供盛行。
  • 性別歧視: 社會對女性的偏見,認為女性更容易受魔鬼引誘。
Q4:為什麼大多數被指控為女巫的是女性?

在當時的社會和宗教教義中,女性常被描繪為理性較弱、易受誘惑、且與混亂和情慾相關聯。獨立的女性如寡婦、草藥師、獨居者等,更容易被視為「異類」而成為指控對象。許多審訊手段也針對女性身體進行羞辱。

Q5:黑死病與獵巫有什麼關聯?

黑死病(約1347年起)雖然早於獵巫高峰,但它在歐洲造成的巨大恐慌與死亡,讓社會產生了將災難歸咎於「異端」和「邪惡力量」的潛意識。這種歸咎他人的心理模式,為後來大規模的獵巫行動埋下了心理基礎。

Q6:歷史上如何「辨識」出女巫?這些方法可靠嗎?

當時的「辨識」方法包括尋找「女巫印記」(身體上的痣、胎記等)、進行「水刑」(看受試者浮沉)、以及用酷刑逼供要求描述與惡魔性交等。這些方法都毫無科學依據,荒謬且殘酷,旨在誘供而非尋求真相。

Q7:現代社會為什麼還會提到「獵巫」這個詞?它代表什麼?

現代提到「獵巫」通常是指一種輿論暴力或集體攻擊行為。當某個人或群體在缺乏實質證據或事實的情況下,被大眾或媒體群起而攻之,遭受不公正的指責、羞辱或排擠,我們就稱之為「現代獵巫」。它代表著人們在恐慌或不滿時,容易透過簡化歸咎來尋求心理出口。

Q8:具荷拉事件與「現代獵巫」有什麼關聯?

具荷拉在面對前男友的誣告與威脅時,儘管法律最終還她清白,但網路輿論卻大多站在指責她的一方,對她進行不理性的攻擊與羞辱。這種集體性的、不基於事實的網民審判,被許多人認為是典型的「現代獵巫」現象。

Q9:我們如何避免成為「現代獵巫」的參與者?

避免參與「現代獵巫」的關鍵是批判性思考和獨立判斷。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應對未經證實的消息保持懷疑,不盲從群眾,不輕易散播仇恨言論,並在發言前思考其可能帶來的影響,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Q10:歷史上的獵巫對現代社會有什麼警示?

歷史上的獵巫提醒我們,當社會陷入不安或恐懼時,製造一個「敵人」往往比解決問題來得簡單,但這將導致無辜者受害。它警示我們,集體歇斯底里、盲從群眾、以及基於偏見的審判,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偏見與非理性的力量。

重點摘要

本文深入探討「獵巫」一詞的深層歷史與現代意義。以韓國女星具荷拉的悲劇為引,揭示網路輿論暴力如何重演中世紀歐洲長達三百年的女巫大屠殺。文章解析了黑死病如何埋下歸罪他人的種子,並細數當時荒謬的審判方式。更進一步剖析了女性為何成為主要受害者,以及宗教、法律與群體心理如何共謀製造這場人類歷史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提醒讀者,當我們使用「獵巫」時,應警惕其背後恐懼與製造敵人的危險本質。

作者/
夏金剛

《致旅程》、《壹顆好心》與《夏金剛的奇幻之旅》的主理人,自2011起專職「故事行銷」,為品牌打造引人入勝的勸敗好故事。曾為非洲海島創造30倍營收,並受邀赴中國演講,亦獲商業周刊封面故事專訪肯定。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