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怎麼玩?榮獲最多金質獎的旅行社老闆親自採線的行程解析
發佈 2025.02.28 |更新 2025.03.16
納米比亞共和國(Namibia)是台灣的 23 倍大,卻僅有 300 萬人口,這片土地擁有世界最古老的沙漠與最高的沙丘,壯麗的地貌景觀與極端氣候,使其成為全球攝影師的終極夢想,本文將分享專業納米比亞旅行社獨家的攝影、動物觀賞行程,以及最佳旅遊季節等注意事項...
2006年,領隊陳依福首次帶團前往納米比亞,旅程結束剛踏上歸途,他便感嘆「我的心遺留在納米比亞」。時光荏苒,2025年1月,陳依福重返這片令他魂牽夢縈的土地,此刻的他,已是旅行130餘國的行程規畫專家,讓人欣慰的是,當年自己並沒有錯愛,時隔18載,納米比亞壯麗的地貌景觀,依然高居陳依福個人的地球旅行排行榜第一名。

納米比沙漠擁有世界最高的沙丘 圖/shutterstock
地球最古老的沙漠
納米比亞共和國位於非洲西南部,國名源自地球上最古老的沙漠-奈米比沙漠(Namib Desert),據估計已有超過5,500萬年的歷史,並以紅沙與世上最高的沙丘而聞名,因此,若未踏足紅色沙丘,等於沒來過納米比亞。
索蘇斯維雷(Sossusvlei)和死亡谷(Deadvlei)以世界最高的紅色沙丘、乾涸的白色鹽沼、焦黑的枯樹與奇異的光影變化交織出一幅超寫實主義的景象,堪稱納米比亞最具代表的景點,2015年的《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便在納米比沙漠打造出末日世界的死寂荒涼;巨星珍妮佛羅培茲(J. Lo)主演的科幻心理恐怖片《入侵腦細胞The Cell》,亦透過死亡谷呈現出抽象迷離的夢境。

瘋狂麥斯:憤怒道 圖©威秀電影公司

入侵腦細胞 圖©RadicalMedia
兩者都在非洲最大的保護區諾克盧夫國家公園內(Namib-Naukluft National Park),目前市面上的行程大多安排旅客登頂45號沙丘 (Dune 45 Viewpoint),原因很簡單,一是方便到達(名稱來由是距離公園入口45公里);二是高度僅有170公尺,攀登難度低。
然而,有利就有弊,方便到達代表人潮眾多,只要看看沙丘稜線上的雜沓腳印,就知道45號沙丘被踩爆了。另外,45號沙丘獨自屹立,周圍沒有其他沙丘,遊客登頂後所見景象,並非想像中一望無垠、峰峰相連的沙丘。
沙丘+死亡谷縱走
陳依福本身熱愛攝影,也是爬山能手,當他登頂45號沙丘後,發覺景觀無法觸動他,當機立斷驅車前往19公里外的大老爹沙丘 (Big Daddy Dune),並快手快腳攻頂探勘,大老爹是世界最高的沙丘之一,350米的沙丘之巔,遊客稀少,低頭俯瞰盡皆紅色沙丘,極目遠眺則是連綿起伏的沉靜沙海,壯闊蒼涼令人屏息,在那一刻,陳依福心潮澎湃,因為這樣的奇景正是讓他心繫納米比亞的原因。

壯觀的大老爹沙丘 圖/shutterstock
由於大老爹沙丘就在死亡谷旁,陳依福親自探勘後,規畫出一條最佳沉浸式探險路線-「大老爹死亡谷環形縱走健行」。他的路線是穿過索蘇斯維雷鹽沼,健行一段直抵大老爹沙丘,然後順著稜線一步步攻頂,在峰頂賞夠景之後再從沙丘衝沙而下,衝沙聽似危險,其實只是踩著柔軟的沙粒,風塵僕僕地大跨步走滑下山,超級好玩又不危險,過程肯定讓人不自覺湧出赤子玩心。

想像衝沙多過癮 圖/shutterstock
攝影師的終極夢想
環形縱走的壓軸自然是死亡谷,它的極簡之美令人難以置信:一片廣袤的白色鹽沼,裂痕如同大地的脈絡,四周環繞著柔和起伏的高聳沙丘,在陽光下變幻著鏽紅與金黃的色調。谷內一株株焦黑的駱駝刺樹,它們已佇立九百年,極端乾燥的空氣讓木質變得堅硬,腐朽染指不了它們,也不因死亡而灰飛煙滅,駱駝刺樹的存在,是一種超脫於時間的更迭與枯榮,陳依福:「死亡谷的景觀在全球任何地方都不容易見到,看見了會感覺此生無憾。」

死亡谷是全球十大攝影聖殿 圖/shutterstock

白色乾涸鹽沼 圖/shutterstock
湛藍天空、橘紅沙丘、黑色枯木、白色鹽沼,形成鮮明的色彩碰撞,沙丘的弧形稜線在強烈的日照下切割出強烈對比,使得照片的戲劇性無與倫比,即便用手機都能輕鬆拍出好作品,加上雨少、雲少、人少、零空汙等條件,是全球專業攝影師一致推崇的世界十大最佳攝影目的地。
深度親近紅色沙丘
陳依福規劃的環形縱走全程約6.5公里,預估三個半小時,因為攀爬沙丘快不了,也顧慮到旅客的體能狀況,不過,萬一體力不夠也別擔心,還備有B方案,因為這位爬山能手探勘完大老爹之後,又登上距離起點更近的大男孩沙丘(Big Boy Dune),它和45號沙丘一般高,爬不上大老爹的旅客可藉由登上大男孩,之後再走一半死亡谷,同樣可以深度探索紅色沙丘與死亡谷。

大老爹死亡谷環形縱走健行 製圖/夏金剛
待盡情瀏覽完死亡谷之後,才返回停車場。許多坊間旅行社只讓旅客在停車場下車,走到死亡谷,拍拍照便原路折返離開,陳依福直呼那樣的安排實在錯過太多、太浪費了。
瀏覽這個景點會在早上6點出門,首先前往45號沙丘,人家畢竟盛名在外,總該讓旅客去打個照面,但不安排攀登。7點左右,團體就會抵達主要的沙丘區域,在這裡至少停留3.5小時,預計在10點半完成大老爹死亡谷環形縱走健行,並在中午返抵飯店,幾乎整整6個小時都待在紅沙漠裡。

45號沙丘 圖/shutterstock
野生動物比人還多
納米比亞面積約為台灣的23倍大,人口卻不到300萬,是全球人口密度倒數第二的國家,台灣的人口密度是它的650倍,因此在納米比亞,沿途遇到野生動物的機率比人類還高,每天倘佯在天高地闊與荒寂之美中,換一個環境,面對另一個自己。

動物比人多的納米比亞 圖/shutterstock

最大的海豹保護區和最友善的鵜鶘 圖 Patrick Messier/Shutterstock
說到野生動物,伊托夏國家公園(Etosha National Park)是非洲最大的動物保護區之一,面積足足有10個台中市大,動物數量雖然不及肯亞或坦尚尼亞,仍是全球最佳野生動物觀賞地之一,因此安排1天半的時間,進入公園東、西兩側與水池區進行三趟獵遊,深度探索伊托夏。

伊托夏國家公園地圖 圖©伊托夏國家公園
不過前往伊托夏要選對季節,建議於4月至10月乾季前往,因為動物會傾巢而出,群聚水塘飲水,11月至隔年3月雨季來臨,動物根本沒有必要尋覓水源,因此也就看不到大量動物聚集或血腥獵殺的場面,如果閣下參加的旅行團選在11~12月前往伊托夏,你可能要有敗興而歸的心理準備。
延伸閱讀 在肯亞動物保護區露營超驚悚

前往伊托夏國家公園務必慎選季節 圖/shutterstock
行程參考 東非四國之旅-動物獵奇、維多利亞瀑布
四地體驗絕美黃昏
魚河峽谷(River Fish canyon)是世界第二大峽谷,長160公里,寬27公里,最深可達550公尺,雖然排名在美國大峽谷之後,但也足夠壯闊,魚河峽谷因有開放時間的限制,沒辦法停留在園區內欣賞落日,因此陳依福安排兩次造訪魚河峽谷,第一天午後巡遊,第二天觀賞日出,陳依福認為在重點區域就該深度著墨,所以魚河峽谷的黃昏與晨曦他全都要給旅客。

世界第二大的魚河峽谷日出 圖/shutterstock

喀拉哈里沙漠 圖/shutterstock
陳依福這次踩線意外發現每天都出現懾人的夕陽,為此多看了好幾家飯店,唯有那些能在飯店輕鬆欣賞夕陽的才會雀屏入選,既然夕陽如此美,當然要在不同地貌與情境中觀賞,因此把納米布紅色沙漠、喀拉哈里沙漠、箭袋樹森林、岡瓦那巨石公園(魚河峽谷旁)排進,佐以浪漫的儀式感與落日告別。

箭袋樹森林日落美景 圖/shutterstock

可輕鬆欣賞夕陽的飯店
納米比亞最佳旅遊季節
納米比亞是撒哈拉沙漠以南最乾燥的國家之一,箭袋樹森林、納米比紅色沙漠、史瓦科蒙等地,每月降雨量不超過10毫米(1公分),幾乎等於不下雨,而且氣候穩定,任何時間都可以去。除北部的伊托夏國家公園雨水較多外,南部的魚河峽谷也會下一點雨,不過一個月也只下到20毫米(2公分),「我這次在南部待了8天,8個整天中只遇上差不多10分鐘左右的毛毛雨,其他時間都是陽光普照,所以幾乎也算不下雨。」陳依福說。

原始部落亦可是攝影的題材 圖/dreamstime

辛巴部落的紅泥人 圖 Patrick Messier/Shutterstock
納米比亞位在南半球,季節與台灣的寒暑顛倒,當地夏季白天高溫達攝氏35度,冬季平均22度,乍聽之下冬季似乎更適合台灣人去旅遊對吧?所以這回陳依福刻意選在1月農曆春節出發踩線,去感受他沒經歷過的夏季。「第一次帶團到納米比亞是在7月,當地的冬季,白天的確舒適,但太陽下山後氣溫驟降,記得當時排了一場曠野晚宴,旅客在7度的低溫中,冷得要命,根本無心享受浪漫氛圍,紛紛嚷著快點回飯店。」陳依福說:「在這次踩線時發現,夏季白天雖然到35度,可是大部分時間都在坐車,因為真正賞景的時分,都安排在清晨、上午、黃昏或夕陽,夏季的晚上大約18度,進行各種夜間活動都非常宜人,就算拍星軌也不至於渾身打哆嗦。」

史匹茲柯普尖山公園 圖/shutterstock
兩相比較,陳依福個人更推薦夏季去,也就是11月至隔年3月底。等等,前文不是提到夏季去伊托夏國家公園可能看不到動物,所以陳依福推出兩種團型,4月至10月出發的團體才會去伊托夏國家公園,11月到2026年3月底的則不會去。
行程參考 獵遊納米比亞 完整全覽17天
行程參考 荒漠納米比亞 深入南部13天
深入納米比亞之心
據筆者側面觀察,陳依福「一定要給客人最佳回憶」的堅持,有時高過商業考量,好比讓旅客搭乘輕型飛機,俯瞰世界⾃然遺產納⽶比沙海(Namib Sand Sea)這項體驗,費用不便宜,如果讓旅客自費選擇,想飛才花錢搭,這樣一來產品價格就非常漂亮,但他考量再三,認為旅客錯過飛越納米比沙漠實在太可惜,遂不顧同業間的激烈價格戰,硬是決定把輕型飛機包入行程。

空中俯瞰沙丘與海洋相連的奇景 圖/shutterstock
陳依福規劃行程的心法從未悖離初衷,就是「分享」,他希望把自己獲得的感動分享給每一位旅客,親自踩線也是為了過濾與篩選旅程的品質,就像他會跳過熱門的45號沙丘,領先市場規劃出環形縱走健行路線,讓你更深入體驗大老爹沙丘與死亡谷,還會安排前一天在索蘇斯維雷紅色沙丘進行日落巡遊,以獲得最多親近紅色沙丘的時間。所以,如果你追求旅行的深度,想獲得完整的體驗,就會發現陳依福規劃的行程看似昂貴,實則收穫豐沛,畢竟,唯有當價值不符合價格時,才會被嫌貴,不然陳依福怎會有這麼多鐵粉追隨呢?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