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華麗逆襲:17年從貧民窟蛻變時尚之都

發佈 2025.03.29 |更新 2025.04.18

150年前,巴黎滿是髒亂貧民窟,衛生惡劣;如今,漫步巴黎街頭,香榭麗舍大道的寬闊與加尼葉歌劇院的輝煌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巴黎如何從中世紀髒亂城市蛻變為全球時尚之都?揭秘17年間的城市改造奇蹟。

1853年前的巴黎,街道狹窄如迷宮、污水橫流,惡臭薰天,還曾爆發霍亂,奪走近兩萬條人命,完全看不到帝國首都的大氣輝煌。與此同時,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倫敦已有先進的煤氣燈和鐵路,巴黎卻只有中世紀街道和簡陋的衛生設施。縱然巴黎在科學、文化和建築上有領先之處,但要將零星的火花綻放成「光之城」,那可需要一雙鐵腕將它砍掉重練,這雙手,屬於誰?

拿破崙三世的雄心

1851年登基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是拿破崙一世的姪子,他內心極度渴望超越戰神叔叔的傳奇地位,遂選擇透過改造城市來證明自己並非仰賴家族血脈上位。由於他曾在1840年代流亡英國多年,親眼見證倫敦工業化的進步,他不甘屈居人後,急切讓巴黎超越倫敦,成為歐洲最現代、最美麗的城市。於是,他任命果斷、忠誠的奧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出任塞納省省長,擔負此一重任,將夢想化為現實,然而君臣都明白,前方道路崎嶇坎坷。

延伸閱讀 不只打卡倫敦!帶你深度解鎖英國與愛爾蘭旅遊的靈魂風景


拿破崙三世與奧斯曼雕像 圖 engineervoshkin/Shutterstock

奧斯曼的強盜拆遷

奧斯曼的第一刀落在巴黎的街道上。在手起刀落間,香榭麗舍大道、奧斯曼大道、聖蜜雪兒大道破繭而出,兩旁種滿梧桐,街道拓至30米寬。


從凱旋門上俯瞰香榭里舍大道 圖/shutterstock

除了拓寬、整平大街,奧斯曼重新設計了星形廣場(現為戴高樂廣場),以凱旋門為中心,精確規劃出12條放射狀街道的走向和寬度,構成今日巴黎最經典的景觀。

每當夜幕低垂,沿街的煤氣燈亮起,大道宛若一條條璀璨光束劃破城市的陰影。然而,這片明亮卻讓無數低下階層墜入黑暗,27,000棟住宅和商店被強制剷除,數千個家庭失去了家園,居民和業主怒吼反對,抗議這是「強盜式拆遷」,另一方面,徵地和賠償的費用讓工程預算激增,奧斯曼不得不通過貸款和複雜的金融手段籌資。


戴高樂廣場 圖/shutterstock

終於,當大道完工,陽光灑落在開闊的城市,馬車順暢奔馳,商店與咖啡館一一冒出,巴黎彷彿麻雀變鳳凰,它成了時尚與社交的舞台,空氣中的臭味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的微風。

華麗加尼葉歌劇院

如果嶄新的大道是巴黎的動脈,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就是它的心跳。這座1861年動工的建築,原本是拿破崙三世打算向世界炫耀的戰利品。大理石柱、鍍金雕飾、能容納2,000人的大廳,每一處都展演著奢華。可是建築師夏爾·加尼葉(Charles Garnier)的設計卻招來「燒錢」的批判,1870年,法國被普魯士打敗,拿破崙三世倒台,奧斯曼被解職,歌劇院成了孤兒,直到1875年,它終於揭幕,宏偉的樓梯映著燭光,巴黎人第一次走進這座夢幻宮殿時,驚嘆壓過了爭議。150年後的今天,它依然是世界劇院的明珠,遊客絡繹不絕,那15年的風風雨雨早已煙消雲散。

延伸閱讀 超越米其林的MOF最佳工藝師獎:法國主廚追求的聖杯,地位到底有多崇高?


壯觀的加尼葉歌劇院 圖/shutterstock

巴黎現代化的裡子

巴黎的改變不只在地面。奧斯曼打造出650公里歐洲最先進的下水道網絡工程。這些管道寬敞到能划船巡查,雨水與污水不再漫街流淌,他還建了引水渠,從遠處帶來清泉,讓巴黎人喝上乾淨水。巴黎市民因飲水問題改善,使得死亡數字驟減時,巴黎終於能挺直腰桿,這些綿密的下水道不耀眼,卻是“光之城”的裡子。

延伸閱讀 巴黎的第二張臉:一睹《悲慘世界》的真實場景,全球第一座下水道博物館


1867年下水道首次對外開放參觀 圖/shutterstock

鬱鬱蔥蔥巴黎之肺

奧斯曼不只建城,還散播了綠意。布洛涅林苑(Bois de Boulogne)模仿倫敦海德公園,湖泊與步道讓人忘卻塵囂;肖蒙山丘公園(Parc des Buttes-Chaumont)從採石場和垃圾堆中崛起,人工懸崖與瀑布讓大自然近在咫尺;蒙梭公園(Parc Monceau)則像個精緻的花園,靜靜綻放。同樣的,這些綠地並非理所當然的存在,肖蒙山丘公園的地形改造耗盡土方,工人汗水浸透每一寸土,貴族歡呼,工人卻冷眼旁觀,覺得這與他們無關。然而,當這些公園開放後,空氣變得清新,孩童在草地上奔跑,巴黎市民有了喘息的角落。這些公園成了城市之肺,至今仍是綠色夢境,你能想像沒有它們的巴黎嗎?

延伸閱讀 法國雪濃梭堡:大齡小三輾壓嫩妻王后的殘酷戰場


擁有懸岩和吊橋的肖蒙山丘公園 圖/shutterstock

蒙梭公園 圖/shutterstock

奧斯曼式建築風格

走進巴黎市中心,那些奶油色石灰石外牆、曼薩爾屋頂和鍛鐵陽台的建築,這也是奧斯曼的傑作。他規定每棟樓高五、六層,用淺色石材統一外觀,這項策略使得巴黎市區建築成了視覺的饗宴。

延伸閱讀 海島之王波拉波拉:法屬玻里尼西亞的藍鑽


整齊劃一的巴黎市區建築 圖/shutterstock

改造的代價與輝煌

奧斯曼的都市計劃像一場暴雨,17年間(1853-1870)覆蓋巴黎60%的土地,27,000棟舊屋倒下,100,000棟新樓升起,數百公里道路與下水道織成新網,耗資25億法郎,這是什麼概念?1870年法國中產階級的月薪為150~300法朗,25億法朗約等於一個上班族工作69萬年的收入。奧斯曼的強勢作風和財務醜聞讓他在1870年被解職,拿破崙三世政權垮台,都市改造計劃戛然而止。雖然中世紀的珍貴遺跡化為塵土,可是卻帶領巴黎從骯髒腐朽的中世紀市容變身明亮的大都會,經濟因新商業區騰飛,遊客蜂擁而至。它的布局成了全球未來城市規劃的教科書。這場暴雨,值不值得?

延伸閱讀 三分鐘了解大航海時代的法國霸權和他們的殖民地


連現代人都嘆為觀止的歌劇院 圖 Pol. Albarran/shutterstock

巴黎為何是光之城

1860年代,巴黎裝了56,000盞煤氣燈,大道與廣場在夜裡閃耀,遠遠超越歐洲其他城市。從而贏得「光之城」的美名,2024年巴黎奧運的宣傳品視覺設計,都圍繞光之城的概念。光之城的功能已不只是照明,它更象徵了進步。啟蒙運動的理性光芒早已照進巴黎,奧斯曼用煤氣燈延續了這份輝煌。咖啡館亮起,劇院開演,夜晚的巴黎成了社交的舞台,從此改變了巴黎人的作息時間。

延伸閱讀 1900年豔驚全球的巴黎世界博覽會


1868年刊載在雜誌上的煤氣燈與煤氣系統圖 圖/shutterstock

奧斯曼的深遠影響

穿越到2025年,巴黎市中心仍維持著奧斯曼竣工的模樣,假設有一位1870年的市民若穿越到今天,會覺得似曾相識。但細看仍有不同:1900年的地鐵帶來新動脈;拉德芳斯區(La Défense)的高樓在1960年代突破天際線,一如曼哈坦的下城區;環城公路(1973年)和大巴黎計劃將城市延伸到郊野。奧斯曼的建築被改成辦公室與酒店,電力取代煤氣燈,監控與路牌點綴街頭。13區的唐人街和高樓,是奧斯曼生前想都沒想過的風景吧,但巴黎的改變也僅此而已,因為1962年訂定的遺產保護法守住了歷史,市民尊奧斯曼為城市認同之魂,為巴黎人帶來傲視全球的榮譽。拿破崙三世賜給他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耀,在巴黎市區以他之名設立一條奧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儘管奧斯曼在大刀闊斧時,開罪不少人,但他所有政敵及反對者都欣然接受皇帝的賞封。今天,奧斯曼大道上有老佛爺百貨、春天百貨,可見不是隨便一條街。

推薦行程 法國經典全覽15日 - 覽盡法國最精華


拉德芳斯區的高樓群 圖/shutterstock

奧斯曼大道上的春天百貨公司 圖/shutterstock

巴黎人的驕傲底蘊

今天,你眼中的巴黎是美的化身,其實是拿破崙三世授予奧斯曼的鐵腕,是在17年的汗水與強大的抗議聲浪下築成的夢想。此時此刻,當你走在新橋、走在雨果大道、去加尼葉歌劇院看一場演出時,你不禁對拿破崙三世和奧斯曼的遠見充滿欽佩,假設我是巴黎人,想必也會不自覺地浮出跩跩的底氣吧。

延伸閱讀 龐洛郵輪夏古號:法國製造全球第一艘七星級強大破冰郵輪


閃耀的光之城 圖/shutterstock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撰文編輯 / Cameron Wang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