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蒙古行:一場跨越世代的遊牧文化體驗

發佈 2025.08.21 |更新 2025.08.22

從女兒視角,透過爸爸的蒙古旅程,看見遊牧文化與農業社會的深刻對照。這不只是一篇遊記,更是跨世代的文化對話,帶你從騎馬、住蒙古包、喝鹹奶茶中,看見旅行背後的歷史與人生啟示。

人生下半場,爸爸用雙腳寫故事,用好奇心看世界。

這趟外蒙古之行,爸爸和叔叔兩兄弟一起,從騎馬、射箭、與老鷹互動,到參觀博物館、喝加了鹽與油的奶茶,收穫滿滿。 而我,在聽他分享與整理照片的過程裡,發現這其實不只是旅行日誌,而是兩種文化的對照與反思。

作者父親旅遊時間:2025.07.18~08.06

蒙古草原遊牧體驗

「一早起來,我們坐著吉普車一路開往草原深處,看見一頂頂蒙古包像白色的星星散落在地平線上。風大得很,像有人在背後推我。沒想到台灣夏天35到37度熱得要命,這裡卻是涼涼的風,吹起來很舒服,有時甚至還會覺得冷。」爸爸說。

騎馬、射箭、與老鷹互動,對爸爸來說既新鮮又帶點挑戰。蒙古孩子據說還沒學會走路就會騎馬,但我們這團則是一群人一起騎馬,顯然是考量到安全,也擔心我們自己騎會成為草原笑話。爸爸笑說自己上馬的瞬間,有種回到少年時代的衝動,「只是這回的馬,比年輕時騎的單車還要有脾氣」。

爸爸在外蒙古騎馬射箭玩鷹
騎馬玩鷹射箭,爸爸玩得不亦樂乎

我在聽的時候,腦中閃過一個想法:遊牧民族的生活,本質上是一種「移動中的獨立」。因為逐水草而居,他們很早就學會自己處理問題,也很早習慣面對孤獨。 這和台灣農業社會的集體互助很不同:我們的祖先種田需要人多,互相幫忙插秧、收成,於是培養了「人多才安心」的群體意識;而草原人則是「自己能走多遠,才能走多遠」。

散佈在草原上的蒙古包
散佈在草原上的蒙古包

蒙古包住宿:初嚐鹹奶茶的滋味

「我們進去蒙古包時,女主人立刻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奶茶。」爸爸說。那碗奶茶帶著鹹味與油香,他喝了一口愣住,「我還以為加糖,結果是加鹽和酥油。」對爸爸來說,這是第一次喝到「能當一餐的奶茶」。

外蒙古能抵一餐飯的酥油茶
初飲能抵一餐飯的酥油茶

我則想到西藏的酥油茶也是同樣的鹹味、同樣的油脂,背後都是為了對抗高緯度與大溫差的氣候,補充熱量、保暖身體。

白天,爸爸一行人走進傳統蒙古包,裡頭陳設簡單:矮床、火爐、茶桌一應俱全,展現出遊牧民族對生活的務實與靈活。

蒙古包住宿體驗
蒙古包的住宿體驗

入夜後,他們回到的卻是另一種「蒙古包」位於 HS Khaan Resort Hotel,由日本人打造的36坪奢華設計:獨立玄關、浴缸、按摩床,甚至一人一張雙人床。這跟我在電視上看到歷史劇裡的將軍帳篷完全不同,根本是草原上的貴族莊園。

爸爸笑說:「我這不是遊牧,是住進草原總統套房了吧!」

蒙古包內部空間十分寬敞
蒙古包內部空間十分寬敞

成吉思汗紀念館:不只戰爭,更有管理智慧

「成吉思汗紀念館很震撼。」爸爸形容那裡的展品:戰馬、兵器、服裝,還有他在軍事與管理上的制度。他說:「原來他不只是打仗厲害,還很會用人。不同民族的人,他都願意收編。」

我聽著心中浮現那句歷史學家常說的話:「真正偉大的征服者,靠的是制度而不是武器。」成吉思汗的包容性,讓蒙古帝國影響力一路放射到波斯、中亞、甚至印度。連「可汗」這個稱號,至今還能在南亞歷史與生活中找到。像是我們看到一些引進台灣的印度電影,例如《我的名字叫可汗》連男主角真名是沙魯克汗,或是知名演員阿米爾汗(Aamir Khan),名字裡也保有這個歷史痕跡。

不鏽鋼成吉思汗雕像下就是博物館
不鏽鋼成吉思汗雕像下就是博物館

博物館的驚喜:從國王的收藏櫃看見世界

「自然博物館裡,有好多恐龍化石,還有各種動物標本。」爸爸驚訝地說,甚至在博克多汗冬宮裡,也看到了大象、魚類、烏龜的標本。他笑說:「這裡根本就是國王的收藏櫃,告訴大家我家有全世界的東西。」

而我想到台灣的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用同樣的方式,讓我們不用飛去蒙古或非洲,也能看見世界的動物與軍事文物。不同的是,一個是王權的炫耀,一個是企業家的分享。這也讓我反思,旅行的目的地,也同時是一種文化態度的展現。

蒙古國蒐藏豐富的博克汗冬宮
蒐藏豐富的博克多汗冬宮
巨大的恐龍化石
巨大的恐龍化石
博克汗冬宮的蒐藏也是王權的炫耀
博克多汗冬宮的蒐藏同時也是王權的炫耀

蒙古飲食文化:從羊肉看見的生存哲學

爸爸描述了蒙古的餐桌,羊肉是主角,配角是乾牛肉和奶製品。這些食物選擇背後,都藏著對抗氣候的生存邏輯:

  • 鹽 → 保存食物、補充電解質
  • 油脂 → 保暖、提供高熱量
  • 肉 → 長時間的能量來源

這種飲食智慧並非蒙古獨有。放眼全球,從東歐冬天用鹽醃肉,到北歐人攝取鱈魚油,雖然地理位置不同,但寒冷地區的人類都發展出了相似的飲食策略來保暖和獲取能量。這也讓我們看見,旅行中的美食,不僅僅是味覺體驗,更承載著人類適應環境的韌性與智慧。

保暖和補充熱量的飲食策略
保暖和補充熱量的飲食策略

蒙古旅行啟示:從一道雙彩虹得到的收穫

「離開蒙古那天,天空同時出現兩道彩虹。」爸爸說,就像是在跟他們道別的祝福,因為他們即將前往俄羅斯。我查過,雙彩虹是陽光經過水滴兩次反射才形成的,在高緯度、大氣條件合適時更容易看見。

在與爸爸聊天的過程,讓我明白旅行不只是走過的地點,更是帶回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後,有氣候、地理、歷史與人性的交織。 爸爸用他的腳走過草原,而我用文字將草原記錄下來,我們一起完成了一場「跨世代的文化合作」。

雙彩虹的隆重道別
雙彩虹的隆重道別

延伸閱讀

外蒙古5天4夜:追尋成吉思汗的金馬鞭與普氏野馬

放逐西伯利亞貝加爾湖:追尋蘇武牧羊的北海足跡

銀髮族旅遊不是夢!女兒如何用「放手」陪伴爸爸走過世界三十國?

本文摘要

這篇文章以女兒採訪爸爸蒙古行的形式,將個人旅遊見聞昇華為一場跨世代的文化對話。作者透過爸爸對草原、蒙古包、成吉思汗紀念館和當地飲食的描述,對比遊牧民族的獨立精神與農業社會的集體互助。文章深入淺出地將旅行中的美食、歷史、地理等元素,與人類適應環境的智慧連結,最終得出結論:旅行帶回的不只是照片,更是充滿啟發的故事。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編輯整理 / Cameron Wang

作者/
Jennifer Chiang

用腳步認識世界、用文字記錄情感的高科技產業專案管理者。旅行對我而言不只是風景,更是人與人之間值得被傳承的溫度與連結。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