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驚天竊案:四件失竊寶物都是她的!末代皇后歐仁妮到底多受寵愛??

發佈 2025.11.25 |更新 2025.11.25

羅浮宮失竊案震動全球,九件遭難文物中,有四件竟屬於同一人——歐仁妮皇后。她如何從西班牙貴族成為第二帝國的象徵?從「祭壇宣言」的婚姻賭注,到生育創傷造成的疏離,再到她在普法戰爭前堅決主戰的關鍵決策,本文以三件珠寶為線索,重構一個女人與一個帝國的興衰。

2025年10月19日清晨,羅浮宮發生驚天竊案,總值超過8,800萬歐元(約新台幣31億元)的皇室珍寶被盜。

當警方進行地毯式搜索時,在羅浮宮附近、塞納河沿岸街道發現了一頂扭曲變形、鑽石剝落的王冠。鑑定結果顯示,被拋棄的是「鑽石與祖母綠王冠(Diamond and Emerald Crown, 1855)」,由珠寶大師Lemonnier打造,鑲嵌著1,354顆璀璨鑽石和56顆濃綠祖母綠的帝國象徵,市場估值至少在1,500萬至2,500萬歐元之間。

羅浮宮竊案:遭竊賊丟棄的歐仁妮皇后冠冕
遭竊賊丟棄的冠冕原貌 圖/Wikimedia

耐人尋味的是——這頂被毀損尋回的王冠,與失竊名單中另外三件珍寶一樣,都曾屬於同一位女性。

她不是路易十四的情人、不是瑪麗安東妮,而是第二帝國的皇后—歐仁妮(Eugénie)。

這是一場純粹求財的犯罪?

還是某種刻意挑選、讓一段歷史重返視線的計算?

羅浮宮竊案遭竊的阿波羅長廊
遭竊地點-阿波羅長廊 圖/圖/Wikimedia

民選總統的皇帝夢 

歐仁妮的夫君「拿破崙三世」,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1852-1870),他是戰神拿破崙的侄子,亦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第一任由人民普選出來的總統,可惜他有皇帝夢,無視得來不易的民主,悍然以武力解散國會,粗暴地倒退回帝國。

拿破崙三世稱帝後,急需獲得「舊歐洲秩序」的承認,因此,他嘗試與歐洲的傳統王室聯姻,然而歐洲王室大多予以拒絕,認為他的帝位來得「名不正、血不純」。

在屢屢受挫下,他遇見了歐仁妮,一位西班牙貴族但非歐洲王室成員的美人。

格拉納達的女兒

歐仁妮出生於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擁有極具「異域風情」的美貌,她以一頭火焰般的紅金色長髮和清澈的海藍色雙眸聞名。

此外,她也不是柔弱順從的傳統歐洲貴族女子,從小便遊歷歐洲,對歷史、政治和文學的興趣濃厚,這種「美貌與智慧並存、且自帶政治野心」的特質,讓拿破崙三世不只拜倒於她的魅力,也看見了她足以鞏固自己權力的潛能。

「祭壇宣言」這不是情婦的位置

不過,她不願屈居為皇帝的情婦,遂向皇帝發出了挑釁的名言:「陛下啊,我只對站在祭壇那一頭的您感興趣。」

這句話的份量極重,「祭壇」代表教堂婚禮,象徵著神聖、公開和不可撤銷的國家承諾。歐仁妮用一句話強勢地宣布,自己要的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后的地位。

法蘭西第二帝國末代皇后歐仁妮
末代皇后歐仁妮 圖/Wikimedia

從零建立「第二帝國的形象」

拿破崙三世透過軍事政變建立的新王朝,被舊歐洲王室視為「暴發戶」。這代表歐仁妮如同嫁入一個「自立門戶的新貴家族」,無權繼承那些屬於法國數百年舊王室(如波旁王朝)的傳世珠寶。

因此,她必須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屬於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視覺權威。她用無數的鑽石和珍珠,為自己的人生撰寫全新的宣言:「我們代表當今法國的時尚與權力中心!」

推薦行程 2025國際金旅獎法國經典全覽的走法

被竊的三件珍寶:歐仁妮的三段人生

竊案中,失竊的三件歐仁妮珠寶,剛好對應她最重要的三個階段。

一、珍珠鑽石冕冠(1853):她成為皇后的那一天

珍珠鑽石冕冠(Pearl Diadem)鑲嵌了212顆天然珍珠和近2,000顆鑽石(約63克拉)。主要用於1853年她的世紀婚禮和即位後的第一批國家典禮。她用它來證明自己透過「祭壇宣言」為自己贏得的皇后地位。1992 年羅浮宮以 100 萬美元回購,如今歷史價值已不可衡量。(本次竊案中仍下落不明。)

羅浮宮竊案:遭竊的歐仁妮皇后珍珠鑽石冕冠(Pearl Diadem)
珍珠鑽石冕冠 圖 Musée du Louvre/Stéphane Maréchalle

二、鑽石蝴蝶結胸飾—帝國的盛世容顏

歐仁妮用鑽石蝴蝶結胸飾(Diamond Bow Brooch)向世界宣告法國在全球時尚與工藝上的主宰地位,堪稱歐洲時尚女王的「戰袍」,也象徵著帝國繁盛的巔峰。這件胸飾,鑲嵌有數千顆鑽石,總重約140克拉。2008年羅浮宮從私人收藏家手中買回時,交易價格超過1000萬美元,是當時最昂貴的歷史珠寶之一。

羅浮宮竊案:歐仁妮皇后的鑽石蝴蝶結胸飾(Diamond Bow Brooch)
鑽石蝴蝶結胸飾 圖 Musée du Louvre/Stéphane Maréchalle

三、鑽石聖物盒胸針——流亡中的最後依靠

鑽石聖物盒胸針(Reliquary Brooch)是她1870年流亡後用於宗教儀式的珠寶,雖然名為「聖物盒」,但其內部並無空間,純為工藝展示,鑲嵌約94顆鑽石,其設計帶有對舊時代和宗教的緬懷感。

羅浮宮竊案:歐仁妮皇后的鑽石聖物盒胸針
鑽石聖物盒胸針 圖 Musée du Louvre/Stéphane Maréchalle

當愛情與帝國同時破裂

當歐仁妮佩戴那枚「鑽石蝴蝶結胸飾」時,她正站在人生的絕對巔峰。但戲劇性的是,她的個人生活與帝國命運正同時走向破裂。

婚姻的距離

歐仁妮在誕下皇太子的過程極為痛苦艱難,幾乎殞命。這次生育創傷讓她對夫妻間的性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厭惡和排斥。那枚閃耀的胸飾,成了公眾面前完美愛情的諷刺道具。這種疏離直接導致了拿破崙三世重拾情婦,外表的繁榮,遮蔽了夫妻關係的空洞與危機。

權力的誤判

1870年普法戰爭前夕,臥病在床的拿破崙三世已傾向讓步,但曾三次擔任攝政王的歐仁妮,堅持對普魯士王國採取強硬立場,親自為帝國按下了開戰鍵。

那枚蝴蝶結胸飾是繁榮的極致,諷刺的是,它最耀眼的那幾年,正是帝國的炸彈引信被點燃的時刻。

從帝國崩塌到流亡英國

1870年,帝國在色當戰役(Battle of Sedan)中慘敗給普魯士。

憤怒的巴黎市民得知戰敗後,高呼口號湧向皇后的居所-杜樂麗宮(Tuileries Palace)。暴民的目標是逮捕甚至處決帝國的最高象徵。歐仁妮意識到危險,迅速更換便服,在兩位女官和一位美國牙醫湯瑪斯·伊凡斯博士(Dr. Thomas W. Evans)的協助下,展開驚心動魄的逃亡。

她悄悄從羅浮宮方向的隱蔽通道溜出,在混亂中,她甚至在皇宮外的馬路上誤上了一輛公共馬車。最終,伊凡斯博士用自己的馬車將她載離巴黎,穿越暴動的人群。

後續的國家傷痛:

普魯士軍隊象徵性佔領巴黎,隨後法國被迫簽訂《法蘭克福條約》,割讓亞爾薩斯與洛林的一部分,並支付50億法郎的巨額戰爭賠款。德軍直到法國於1873年付清賠款後,才正式撤出法國領土,結束了佔領。

孤獨又悲傷的晚年

流亡期間,她先後承受了伴侶(1873)和獨生子(1879)離世的打擊,她在英國建造了聖邁克爾修道院(St Michael's Abbey)安葬她摯愛的家人,後半生沉沒在悲傷的海嘯下。

這枚被竊的鑽石聖物盒胸針,成了她晚年唯一的實體寄託。雖然內部空無一物,卻承載著她所有的悔恨、失去與哀悼。

這個曾經塑造帝國形象的女人,晚年只剩下母親與妻子的身份,守著三個冰冷的棺木。

結語:遺落街角的,是整個時代的碎片

巴黎街頭被丟棄的王冠殘片,像是一段被破壞的歷史從地面滲出。這場竊案讓我們意識到:珠寶能被盜走,歷史也可能被重新排列。

歐仁妮皇后的名字,再度被放在世界面前,不是因為浪漫,而是因為她的一生正好折射了一個帝國的矛盾:外表璀璨、內部脆弱。

也正因此,我們才能透過這些失落的光芒,看清她曾經的堅定、遺憾與選擇。

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歐仁妮皇后、獨生皇太子
歐仁妮皇后全家福 圖/Wikimedia

閱讀更多法國

-《拿破崙三世將巴黎打造成今日的時尚之都

-《聖米歇爾山:被夢建造、被潮汐守護的法國奇蹟

-《亞爾薩斯:柯瑪的色彩、聖誕市集誕生地與自由女神之父的原鄉

-《法國最大雙牆要塞卡爾卡松靠寡婦守下的傳奇

FAQ

Q1:為什麼羅浮宮竊案中歐仁妮皇后的珍寶佔了這麼大比例?

竊賊的目標可能是具備最高歷史和情感價值的文物。歐仁妮皇后珠寶象徵著充滿爭議的第二帝國,且包含她人生三個關鍵階段的象徵。

Q2:歐仁妮的「鑽石聖物盒胸針」有什麼特殊的歷史意義?

它不再是權力象徵,而是歐仁妮流亡後唯一的實體寄託。它見證了她失去丈夫和獨生子後,在悲痛餘生中與命運進行沉默對話的哲學性載體。

Q3: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為何是一顆「定時炸彈」?

因為他雖是民選總統,卻以武力政變稱帝,缺乏傳統君主合法性。帝國外表華麗(新洛可可),內核卻是隨時會爆炸的政治矛盾體。

Q4:歐仁妮皇后是如何親手為帝國按下開戰鍵的?

1870年普法戰爭前夕,臥病在床的拿破崙三世傾向讓步,但歐仁妮以攝政王身份堅持強硬立場,最終導致色當戰役慘敗,帝國崩塌。

AI摘要

羅浮宮驚天竊案中,九件失竊文物有四件屬於歐仁妮皇后。本文以三件珠寶為主軸,回顧她從西班牙貴族到法蘭西皇后的人生弧線,包括她以「祭壇宣言」進入皇室、生育創傷帶來的婚姻裂縫,以及她在普法戰爭前的決策如何讓帝國走向崩壞。透過珠寶的去向,我們重新理解第二帝國的繁盛與脆弱。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作者/
夏金剛

《致旅程》主理人,自2011起專職「故事行銷」,為品牌打造引人入勝的勸敗好故事。曾為非洲海島創造30倍營收,並受邀赴中國演講,亦獲商業周刊封面故事專訪肯定。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