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帶你認識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發佈 2025.04.25 |更新 2025.04.25
想一次了解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歷史、精神與美學特徵?本篇整合建築、美術與代表人物,讓你三分鐘懂得這場藝術革命...
新藝術運動是什麼
在十九世紀末的歐洲,鋼鐵、玻璃與煙囪塑造了城市天際線,機械與量產主宰著生活節奏,在這個空氣中瀰漫煤煙、機械隆隆作響的時代裡,一群藝術家與建築師選擇將視野回望自然,重返手作、線條與靈魂的節奏,這就是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一場橫跨全歐的美學反動。
新藝術運動的核心精神是:「藝術應融入生活」。這場運動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一場遍地開花的設計革命。它影響了建築、傢俱、玻璃、海報、時尚與印刷等各個面向,成為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歐洲城市風貌的標誌。
.jpg)
新藝術風格家具 圖/wiki
為何藝術需要革命
新藝術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對維多利亞時代過度裝飾與歷史復古風格的反思,也是對工業化批量生產的質疑。當時歐洲社會在經濟繁榮與文化轉型的交界處,城市迅速擴張、社會階級流動劇烈,尤其新興中產階級,成為藝術與設計的消費主力。
科技進步也深刻影響藝術本質:電力普及、攝影術崛起,使人類第一次從視覺與信仰層面重新思考「何為藝術?」藝術家逐漸抗拒古典的審美觀與學院的權威,創作主題不再迷戀英雄與天神,不再崇拜大理石的永恆,試圖尋找一種嶄新的語言:曲線、自然、感性與工藝的結合,重塑生活與城市的關係。
因此,新藝術運動不只是設計風格,它是一種文化態度的翻轉,將藝術從神壇引入街角,讓「美」從皇室、展覽館走進每一道窗框與餐桌。
它讓藝術不再只是裝飾,成為每個老百姓的生活提案。

新藝術運動風格檯燈 圖/wiki
新藝術運動的誕生
新藝術運動約誕生於1890年,延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它不只是一場藝術風格的革新,更是一種對十九世紀工業製品「千篇一律、缺乏美感」的回應。在量產時代中,人們渴望重新找回手工藝的詩意與自然的靈性,於是藝術家試圖模仿自然的生成邏輯-非對稱、漸變、捲曲、流動,將自然有機的元素如植物的曲線、昆蟲的節奏、女性軀體的律動,帶入空間與日用品中,尋求一種新的視覺語言。
不同國家給它起了不同名字:
► 法國:Art Nouveau(新藝術)
► 德國:Jugendstil(青年風格)
► 奧地利:Sezessionstil(分離派)
► 英國:延續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 西班牙:Modernismo
雖然名稱各異,但精神一致:打破傳統風格與學院藝術的藩籬,創造一種跨越界線的藝術。
新藝術運動的特徵
Art Nouveau 作品有一套清晰的視覺語言:
► 藤蔓式曲線與漩渦圖樣:模仿自然界植物的生長方式,線條流動有如生命脈動。
► 花卉與昆蟲意象:鳶尾花、罌粟花、蝴蝶、蜻蜓,是常見元素。
► 理想化女性形象:女性通常呈現冥想、舞蹈、漂浮姿態,代表自然女神或精神象徵。
► 新技術融合藝術:鐵件、玻璃、大理石、馬賽克,不僅為結構服務,更是裝飾語言。
► 手工與機器的結合:雖在機械時代誕生,卻極力保留工藝的精緻與個性。
新藝術不只限於宏偉建築與美術作品,也深入日常物件設計。珠寶設計如勒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將玻璃與昆蟲意象結合,創造出流線型首飾。家具如麥金塔的椅子、瓷器、燈具與書封設計也大量採用自然主題,使生活空間成為美學的延伸。
延伸閱讀 最美的新藝術酒店大廳:布達佩斯四季酒店

勒內拉利克的珠寶設計 圖/wiki
新藝術的代表作品
新藝術運動影響最廣的城市與藝術家是誰?哪些是不可錯過的代表作品:
比利時・布魯塞爾|維克多・奧塔(Victor Horta)
代表作品:塔塞爾之家
奧塔被譽為新藝術建築的先驅,他設計的「塔塞爾之家」(Hôtel Tassel, 1893)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座新藝術建築,將鐵件、玻璃與自然曲線融合進室內空間,開創一種前所未見的建築語言。

比利時布魯塞爾塔塞爾公館Hotel Tassel 圖/wiki
法國巴黎|艾克托・吉瑪(Hector Guimard)
代表作品:巴黎地鐵入口設計
這些以綠色鑄鐵構成的地鐵入口,形如植物莖葉,字體也採用藤蔓式曲線,讓通勤成為一種美感體驗,不僅成為巴黎的城市地景,也成為新藝術的象徵之一。

巴黎地鐵一號線的新藝術美學出口 圖/shutterstock
奧地利維也納|華格納(Otto Wagner) & 克林姆(Gustav Klimt)
代表作品:郵政儲金銀行大樓、《吻》(The Kiss)
在維也納分離派中,華格納強調建築與現代生活結合,其郵政儲金銀行大樓融合了理性與裝飾的平衡。
而克林姆則將新藝術語彙帶入畫布,尤其以《吻》一畫,將金箔、漩渦、花卉與人類情感結合,達到精神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延伸閱讀 為什麼「飯店控」都選擇去捷克、奧地利、匈牙利度蜜月?

奧地利儲金銀行大樓 圖/wiki

克林姆的名畫Kiss 圖/夏金剛
捷克布拉格|阿方斯・慕夏(Alfons Mucha)
代表作品:《吉斯夢妲》海報、《斯拉夫史詩》
慕夏可謂新藝術風格最具代表性的插畫家。他的海報作品,如為莎拉·貝爾納特(Sarah Bernhardt)創作的戲劇宣傳畫,以女性柔美姿態、花卉纏繞與裝飾字體,讓他在巴黎一舉成名。後者則是他為捷克民族繪製的20幅巨型畫布史詩,聞名於世,形成獨特的「慕夏風格」。
推薦行程 金旅獎捷奧匈-三首都五星奢旅。雙高鐵頭等艙。米其林一星xFALSTAFF評鑑餐廳
.jpg)
慕夏繪製的插畫海報 圖/wiki
匈牙利布達佩斯|歐內斯特・勒赫納(Ödön Lechner)
代表作品:郵政儲金銀行、地質博物館
他被譽為「匈牙利的新藝術之父」,融合匈牙利民間圖騰與伊斯蘭裝飾風格,代表作如布達佩斯地圖館與郵政儲金銀行,充滿色彩與東方情調。

匈牙利郵政儲金銀行 圖/wiki
拉脫維亞里加|艾森斯坦(Mikhail Eisenstein)
代表作品:阿爾貝塔街建築群
里加擁有超過800棟新藝術建築,尤其是阿爾貝塔街(Albert Iela),堪稱全歐最密集的新藝術街道。其風格融合日耳曼與俄羅斯元素,帶有濃厚象徵意涵與雕飾立面,是建築迷的天堂。

拉脫維亞舞台式的人物裝飾 圖/夏金剛
西班牙巴塞隆納|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
代表作品:聖家堂、巴特羅之家
高第將自然曲線、色彩與宗教意象融入建築中。他的風格雖常被分類為現代主義,但深受新藝術影響,是建築語言與自然美學完美結合的範例。

巴特羅之家 圖 Travel Faery/Shutterstock
新藝術運動的衰退
新藝術運動盛極一時,但它的輝煌只維持了約二十年。衰退有三個主要原因:儘管新藝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歐洲社會進入動盪與節約時代。
1. 戰爭時代不適合奢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轉向簡約、節約與功能性。
2. 現代主義興起:曲線華麗的新藝術風格被視為過度裝飾、缺乏效率,逐漸被現代主義(Modernism)取代。包浩斯Bauhaus、現代主義以簡約、功能、幾何取代了有機、手工與曲線,成為主流設計方向。
3. 成本問題:裝飾工藝複雜,難以大量複製或工業化生產。
儘管如此,Art Nouveau 對「生活就是藝術」的主張,成為往後設計運動的基礎。
今天,新藝術運動被視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里加、布達佩斯與布魯塞爾等地設有新藝術博物館與建築導覽,許多建築被列入UNESCO世界遺產。在當代設計與插畫界,也能看到新藝術的影響力持續回響。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依然對新藝術運動著迷,因為它不是博物館裡的風格,而是「走在街上會遇見的詩」。在布拉格、巴塞隆納、里加或維也納,每一個窗框與樓梯,每一道鐵欄與玻璃花窗,都在訴說那個相信「日常生活值得被美好包圍」的年代。
| 本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撰文編輯 / Cameron Wang
主視覺圖 posztos / Shutterstock